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丧的意思、通丧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丧的解释

上下通行的丧礼。《论语·阳货》:“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存者不至於伤生,逝者不至於甚痛,谓之达理,以贯通丧。”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名教》:“ 唐 氏 五代 之乱,教化之事久缺, 雍 熙 初,始勑羣臣用通丧之制。”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丧是古代汉语中的特定礼制概念,指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丧礼规范,主要包含三重含义:


一、全民性丧礼制度

指帝王或特定社会阶层去世时,全国统一执行的哀悼礼仪。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记载,周代礼制要求“凡邦国之大丧,令祀天地鬼神”,此时全民需停止娱乐活动以示哀悼。东汉郑玄注《周礼》时强调“通丧”的核心在于“上下同哀”,体现礼制的普遍约束性。


二、官民共守的丧期

特指古代官员与平民共同遵守的三年守丧期限。《礼记·丧服四制》明确“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孔子在《论语·阳货》中亦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此制要求子女为父母守孝三年,期间禁绝婚嫁、宴乐等行为,唐代孔颖达疏解《礼记》时指出其目的在于“教民孝悌,维系人伦”。


三、社会礼制的规范

广义指通行于社会的丧葬礼仪准则。《仪礼·丧服》详细记载了服丧的等级与行为规范,如“斩衰”“齐衰”等丧服制度。清代学者孙希旦在《礼记集解》中“通丧者,礼之达于天下者也”,强调其作为社会共同伦理准则的功能。


现代语义演变

现代汉语中,“通丧”一词已罕用,但《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仍收录其古义,释义为“全国通行的丧礼”。当代研究多聚焦于其对传统社会结构与伦理观的影响,如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指出通丧制度是“宗法社会维系血缘伦理的核心机制”。


文献依据:

  1. 《周礼注疏》(郑玄注)· 中华经典古籍库
  2. 《礼记正义》(孔颖达疏)· 国学导航
  3. 《仪礼·丧服》· 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
  4. 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 中华书局

网络扩展解释

“通丧”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与丧礼制度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定义

指上下通行的丧礼,即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丧葬礼仪规范。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论语·阳货》:“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强调丧礼的普遍适用性。

二、历史背景与形式

  1. 古代礼仪制度
    通丧在《仪礼》中被称为“赴告”,即派人以口头形式向亲友通告丧事();宋代《朱子家礼》则发展为“讣告”,通过书面文书通知()。

  2. 历代演变

    • 唐代韩愈提出“达理以贯通丧”,主张丧礼应兼顾生者与逝者的平衡()。
    • 宋代曾巩记载,五代乱世后,雍熙年间重新推行通丧制度以恢复礼教()。

三、文化内涵

  1. 礼制象征
    通丧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孝道和伦理的重视,如《论语》中“三年之丧”被视为道德标准()。

  2. 文学引用
    宋代诗词中常以通丧表达礼法传承,例如刘克庄诗句“通丧缟素三年”()。

四、相关禁忌与要求

五、字义解析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典籍、礼仪制度及文学引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仪礼》《朱子家礼》等文献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柏成子高北斗璧带碧桃部握鸱鸢垂宪淙琤蹙蹙靡骋戴大帽子大男大女地峡发厥燔黍擘豚返棹发日敕非间妇闾顾笑环列徽腔简当介介诫喻金城千里金鹅津筏谨洁攲倾旧醳爵罗聚晤聚义炕头磕擦喇嘴烈直林卡临戎流俗卖折埋玉名胜木石心肠南邦脑镜嶷尔乾纲颧颊释旨首当其冲受辱守孝谁家子书劫隧道滔朗下忙习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