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下通行的丧礼。《论语·阳货》:“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 唐 韩愈 《顺宗实录五》:“存者不至於伤生,逝者不至於甚痛,谓之达理,以贯通丧。” 宋 曾巩 《本朝政要策·名教》:“ 唐 氏 五代 之乱,教化之事久缺, 雍 熙 初,始勑羣臣用通丧之制。”
“通丧”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与丧礼制度相关,以下是详细解释:
指上下通行的丧礼,即全社会共同遵循的丧葬礼仪规范。这一概念最早见于《论语·阳货》:“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强调丧礼的普遍适用性。
古代礼仪制度
通丧在《仪礼》中被称为“赴告”,即派人以口头形式向亲友通告丧事();宋代《朱子家礼》则发展为“讣告”,通过书面文书通知()。
历代演变
礼制象征
通丧体现了古代社会对孝道和伦理的重视,如《论语》中“三年之丧”被视为道德标准()。
文学引用
宋代诗词中常以通丧表达礼法传承,例如刘克庄诗句“通丧缟素三年”()。
以上内容综合了古代典籍、礼仪制度及文学引用,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仪礼》《朱子家礼》等文献原文。
通丧(tōng sāng)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在丧事上亲友间的相互通告。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通丧这个词的拆分部首和笔画:
通丧这个词的来源有两种说法:
通丧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通喪」。
在古代汉字中,通丧的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差异。以下是一些古时候通丧的写法:
以下是通丧的一些例句:
以下是一些与通丧相关的词汇:
综上所述,通丧是指亲友之间在丧事上相互通告的意思,其拆分部首为辶(辵)+ 十,共计9画。通丧有两种来源说法,也有不同的古代写法。例句中展示了通丧的应用场景。与通丧相关的组词、近义词和反义词也一并提供。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