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列子·汤问》:“ 渤海 之东,不知几亿万里,有大壑焉,实惟无底之谷,其下无底,名曰 归墟 。”本指深不可测的山谷,后以“无底壑”比喻难以满足的贪欲。 清 蒲松龄 《聊斋志异·云萝公主》:“吾弟无行……此后成败,在於新妇。能令改行,无忧冻饿,不然兄亦不能填无底壑也。”
“无底壑”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文献记载及比喻义项进行解析:
出处与本义
源自《列子·汤问》,描述渤海以东的“大壑”为“无底之谷”,名为“归墟”。本义指深不可测的山谷,强调其自然属性的深邃无边。
比喻义
后引申为难以满足的贪欲,形容人对物质、权力等无止境的追求,如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云萝公主》中以“兄亦不能填无底壑”批判贪婪行径。
用法与语境
多用于文学或批评语境,带有贬义色彩。例如清代文献中常以此词警示过度索取的行为,暗含“欲望如深渊无法填平”的哲理。
以上解析综合了《列子》、历代注释及文学作品中的用例,如需进一步探究具体文献,可参考《列子》原文或《聊斋志异》相关篇章。
《无底壑》是一个成语,意为深不可测的坑壑。形容事物深不可测,无法估量。
《无底壑》拆分为“无(一)底(广)壑(土一)”,部首分别为“无字头部首”、“广字底部首”、“土字底部首”,总共有11个笔画。
《无底壑》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史记·苏秦列传》中,形容苏秦的辞令深奥难测,以感动人心。
《無底壑》(繁体字中的「無」和「底」略有不同)
在古代的汉字书写中,对于《无底壑》的写法有一定的变化。不过总体上与现在的写法相似,只是筆劃的順序和部分結構稍有區別。
1. 这个问题涉及的领域如同无底壑一般,需要更多的研究和探索。
2. 面对困难,我们要有攀登无底壑的勇气和决心。
无望、无知、无边、无限、无私
深不可测、无穷无尽、深不可测
显而易见、浅薄易懂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