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天魔舞的意思、天魔舞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天魔舞的解释

元 代宫廷乐舞。用于赞佛、宴享等。以宫女十六人,头垂辫发,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扮成菩萨形象而舞,谓之天魔舞。参阅《元史·顺帝纪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天魔舞是元代宫廷盛行的一种宗教乐舞,源自藏传佛教密宗仪式,后演变为宫廷宴乐表演。其名中的“天魔”指佛教欲界第六天的魔王波旬,常率魔众扰乱修行者,舞蹈以艺术形式表现这一宗教意象。

一、历史渊源与表演形式

据《元史·顺帝本纪》记载,元顺帝至正十四年(1354年)宫廷创制天魔舞,由十六名宫女扮作“十六天魔”,头戴象牙佛冠,身披璎珞,着大红绡金长短裙,手持法器(如昙花、铜铃)舞蹈。舞者以轻纱覆面,象征菩萨化身,配合《金字经》等佛曲,舞姿曼妙,充满神秘色彩。表演时需由宦官引导,非特定仪式不得观看。

二、宗教与政治象征

天魔舞融合了藏传佛教“降魔”仪轨与蒙古宫廷文化:

  1. 宗教内涵:舞蹈通过演绎天魔惑乱世间的场景,隐喻佛法降伏邪魔的教义,常用于皇家佛事法会。
  2. 政治隐喻:元代统治者借舞蹈宣扬“君权神授”,以“降魔”象征朝廷平定叛乱的能力。如《新元史·礼乐志》提及该舞用于庆典,彰显皇室威仪。

三、文化影响与消亡

天魔舞因艺术性极高,被文人墨客载入诗文。元人张昱《辇下曲》云:“西方舞女即天人,玉手昙花满把青”,描述舞者手持昙花起舞的场景。明代以后,因统治者禁胡俗,天魔舞逐渐失传,仅存于文献记载。《汉语大词典》将其定义为“元代宫廷乐舞,以扮天魔形象得名”,强调其宗教与艺术的双重属性。

参考文献

  1. 《元史·顺帝本纪》卷四十三
  2. 《新元史·礼乐志》卷九十
  3. 《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第3册,第1287页

网络扩展解释

“天魔舞”是一个具有历史与文学双重含义的词语,具体解释如下:

一、本义:元代宫廷乐舞

  1. 起源与用途
    天魔舞是元代宫廷的重要乐舞,主要用于宗教仪式(如赞佛)和宴享活动。据《元史·顺帝纪六》记载,元顺帝时期,十六名宫女头戴象牙佛冠、身披缨络,装扮成菩萨形象,在佛曲伴奏下起舞,故称“十六天魔舞”。

  2. 表演形式
    舞者需梳辫发,服饰华丽,舞蹈动作兼具宗教庄严与艺术观赏性,反映了元代宫廷对佛教文化的融合。


二、引申义:形容恶劣天气(需谨慎参考)

部分现代词典(如查字典)将“天魔舞”解释为成语,形容“风雨交加的恶劣天气”。但此用法未见于权威历史文献,可能是现代语境下的引申或误用,需结合具体文本判断。


三、注意事项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元史·顺帝纪六》或相关学术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焙烘不可胜道彩饰藏怒宿怨常卖馋人痴望酬倡雠衅淳直大操箪食壶酒到期调糜量水雕觞地契犯疑丰蔀讽意覆诞狗腿瞽説含饴弄孙活泼火繖假父荆棘窘暴絶蹯开荣枯箨灵氛流脍人口鸾掖驴心狗肺没天理命讨魔劫末嬉齧齿拟踪晴天丘嫂日语三叛傻瓜闪下渗渗莘野诗禅霜兔顺治説词松床搜搅所子汤风天杀的唾面猲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