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夏至的意思、夏至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夏至的解释

(1) [summer solstice]∶对北半球的居民来说,指太阳到达夏至点的时刻;对南半球的居民来说,指太阳到达冬至点的时刻

(2) [solstice]∶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21或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间最短

详细解释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这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则相反。至,指阳气至极,阴气始至和日行北至。《周礼·春官·冯相氏》“冬夏致日” 汉 郑玄 注:“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逸周书·时训》:“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夏至节日食糉。”参阅 黄奭 辑 南朝 梁 崔灵恩 《三礼义宗》(见《汉学堂经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个节气,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根据《现代汉语词典》解释,该词由"夏"和"至"组成,"至"意为"极点",特指太阳运行到黄经90°时的天文现象,此时太阳直射北回归线,北半球迎来全年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自然现象。

从天文历法角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数据显示,夏至通常出现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如2024年为6月21日,2025年为6月21日)。这一天的正午时分,北回归线地区会出现"立竿无影"的特殊景观。

在气候特征方面,中国气象局观测资料显示,夏至标志着盛夏开启,但尚未到达气温峰值。此时长江中下游地区进入梅雨季,北方则开始出现干热风,农谚"夏至雨点值千金"生动反映了该时段降水对农业生产的重要性。

民俗学者研究发现,夏至自古就有祭神祀祖、消夏避伏的习俗。《周礼·春官》记载"以夏日至,致地方物魈",现代仍保留食凉面、饮凉茶等时令饮食传统。中医药典《黄帝内经》特别强调此时节需注意养心护阳。

物候特征呈现"三候"规律:初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中国农业科学院研究表明,此时冬小麦产区普遍进入收获尾声,水稻种植区开始中耕除草,体现着"夏至棉田草,胜如毒蛇咬"的农耕智慧。

网络扩展解释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具有丰富的天文、气候和文化内涵。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一、天文意义

夏至通常出现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90°,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迎来全年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白昼逐渐缩短,南半球则相反。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高。

二、气候特点

虽然夏至标志着阳气最盛,但并非一年最热之时。因地表热量仍在积蓄,高温天气多出现在夏至后的三伏天。此时我国多地进入梅雨季,暴雨频繁,空气潮湿,需注意防暑降温。

三、名称与文化内涵

“夏至”一词源自《恪遵宪度》:“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古人视其为阴阳转换节点,夏至后阴气渐生,万物生长达极盛。历史上夏至是重要节日,民间有祭祖、吃面食(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等习俗。

四、物候特征

夏至三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反映动植物对阴阳变化的响应。例如,鹿角因阳气始衰而脱落,喜阴的半夏开始生长。

五、特殊地理现象

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如中国广东、广西、云南)在夏至正午会出现“立竿无影”奇观,而北极圈内则出现极昼现象。

如需更详细的气候数据或历史习俗,可参考(搜狗百科)、(养生指南)等来源。

别人正在浏览...

奥美刨冰奔豗澈漠尘滓彻天赤车貙狸淙灂道德观念大觿德薄才疏等务独謡坟仓愤兴佛祠苟敬横徵暴敛泓汯黄茅瘴喙突兼程并进教法郊寒岛瘦交路鸠衆客意赖皮赖骨凉清凉缁巾寮列菱鉴麟趾飗飗穆清配享贫而乐道仆赁前阀曲院日晩荣膺三孔三畏生羡身年衰萎説谎缌免铜山鉄壁蜕骸罔莫无姑下阪走丸香草象罔仙人桥邪放晞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