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summer solstice]∶对北半球的居民来说,指太阳到达夏至点的时刻;对南半球的居民来说,指太阳到达冬至点的时刻
(2) [solstice]∶二十四节气之一,在6月21或22日,这一天北半球白天最长,夜间最短
二十四节气之一。在公历六月二十一日或二十二日。这天北半球昼最长,夜最短;南半球则相反。至,指阳气至极,阴气始至和日行北至。《周礼·春官·冯相氏》“冬夏致日” 汉 郑玄 注:“夏至,日在东井,景尺五寸。”《逸周书·时训》:“夏至之日,鹿角解;又五日,蜩始鸣。” 南朝 梁 宗懔 《荆楚岁时记》:“夏至节日食糉。”参阅 黄奭 辑 南朝 梁 崔灵恩 《三礼义宗》(见《汉学堂经解》)。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个节气,也是最早被确定的节气之一,具有丰富的天文、气候和文化内涵。以下从多个角度详细解释其含义:
夏至通常出现在公历6月21日或22日(),此时太阳到达黄经90°,直射北回归线(北纬23°26'),北半球迎来全年白昼最长、黑夜最短的一天。此后太阳直射点南移,北半球白昼逐渐缩短,南半球则相反。对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正午太阳高度达到全年最高。
虽然夏至标志着阳气最盛,但并非一年最热之时。因地表热量仍在积蓄,高温天气多出现在夏至后的三伏天。此时我国多地进入梅雨季,暴雨频繁,空气潮湿,需注意防暑降温。
“夏至”一词源自《恪遵宪度》:“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 古人视其为阴阳转换节点,夏至后阴气渐生,万物生长达极盛。历史上夏至是重要节日,民间有祭祖、吃面食(如“冬至饺子夏至面”)等习俗。
夏至三候为:“一候鹿角解,二候蝉始鸣,三候半夏生”,反映动植物对阴阳变化的响应。例如,鹿角因阳气始衰而脱落,喜阴的半夏开始生长。
北回归线附近地区(如中国广东、广西、云南)在夏至正午会出现“立竿无影”奇观,而北极圈内则出现极昼现象。
如需更详细的气候数据或历史习俗,可参考(搜狗百科)、(养生指南)等来源。
《夏至》是一个汉字词语,有着以下几种不同的意思:
1. 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0个节气,表示夏天的正式开始,也是夏季最高温的时候。
2. 在民俗学中,夏至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之一,人们会参加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以庆祝夏天的到来。
3.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夏至可以代表夏天的季节,也常用于表达人们对夏日的喜爱和欢乐。
《夏至》共由“日”、“肖”、“米”、“止”四个部首组成。
它的总笔画数为 10 笔。
夏至的简化字源于传统的陈宫篆书,其繁体字为「夏至」。
在古时候,夏至的汉字写法可能会有一些变化。例如,在《说文解字》中,夏至的写法为「夏至日」,与现代写法有稍许不同。
1. 今天是夏至日,太阳高照,天气格外炎热。
2. 每年的夏至,家人会聚在一起,享受美食和欢乐。
1. 组词:
- 夏至日
- 夏至时节
- 夏至节庆
2. 近义词:
- 夏日
- 夏季开始
3. 反义词:
- 冬至
- 寒冷季节
鼇山白衣宰相边壃表蒙子蝉嘒彻宵侈端椎埋狗窃触激厨萐当午地记东抄西转豆秸灰仿生化学高隆工棚还令花露水皇皇矞矞缓军懽快画肉怙过不悛交并绩纺谨呈进造酒谐戢翼僇笑脉口马口忙遽梅芝梦云宁奈鹏骞披历乾始期颐榷略忍耐乳妪丧亲三瓜两枣设洗侍御死信叟兵颓裂土牢拖天扫地土稚妄言妄听仙球先神祇晓纬枭音溪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