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形容仓皇乱逃。《水浒传》第六九回:“果然百姓扶老挈幼,鼠窜狼奔,都奔 东平府 来。”《英烈传》第三十回:“谁知智不及此,只是鼠窜狼奔,那里挡得住。”亦作“ 鼠攛狼奔 ”。《水浒传》第六六回:“ 北京 城内百姓黎民一箇箇鼠攛狼奔,一家家神号鬼哭。”
“鼠窜狼奔”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或群体在惊慌中狼狈逃跑的情景,带有明显的贬义色彩。以下是详细解析:
该成语通过“鼠”(慌乱逃窜)和“狼”(仓皇奔逃)两种动物的行为,比喻人因恐惧或混乱而四处逃散的状态,强调动作的急促与无序。
最早出自明代施耐庵的《水浒传》第六十六回:“此时大名城内百姓黎民,一个个鼠窜狼奔,一家家鬼哭神嚎。”。另一例可见于第六十九回,描述百姓扶老携幼逃难的场景。
近义词包括“狼奔鼠窜”(出自明代沈鲸《双珠记》),两者含义相近,均描述混乱逃窜。
该成语常用于文学作品或口语中,渲染紧张、混乱的氛围,如战争、灾难等场景下的群体恐慌行为。
如需更详细的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水浒传》相关章节或权威词典。
《鼠窜狼奔》这个词是形容动物的逃亡行为。鼠、狼都是野性强大、敏捷迅猛的动物,当鼠窜狼奔时,往往形容它们在危险来临时迅速逃离的情景。
《鼠窜狼奔》中的汉字拆分部首和笔画如下:
《鼠窜狼奔》这个词来源于民间,形容动物在逃离危险时的迅速奔逃。
《鼠窜狼奔》的繁体字为「鼠竄狼奔」。
古时候汉字「鼠」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但字形基本保持一致。古时候汉字「窜」以「穵」作为部首,「犬」作为偏旁,「大」则是它的正字。
1. 这只小老鼠看到人影,立刻鼠窜狼奔,消失在黑暗中。
2. 小偷发现警察正在靠近,他像鼠窜狼奔一样逃离现场。
鼠窜、狼奔、鼠竄、狼奔逃、窜逃。
鼠竄豺狼、鬼魅窜逃、鸟飞鼠走。
龟缩犬牙、明火执杖、如履平地。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