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诵的意思、耳诵的详细解释
耳诵的解释
谓耳闻即能成诵。 清 梁绍壬 《两般秋雨盦随笔·耳诵》:“凡读书聪敏者,曰‘过目成诵’。 唐 宋若昭 《牛应贞传》云:‘少而聪颖,经耳必诵。’耳诵甚新,可与耳学作証。”
词语分解
- 耳的解释 耳 ě 听觉和平衡感觉的器官(通称“耳朵”):耳背(坕 )。耳垂。耳鬓厮磨(?)。耳穴。耳聪目明。耳濡目染。 像耳朵的东西:木耳。银耳。 像耳朵一样分列两旁的东西:耳房。鼎耳。 听说:耳闻。耳软。耳顺
- 诵的解释 诵 (誦) ò 用有高低抑扬的腔调念:诵读。背诵。诵诗。 称述,述说:“王之为都者,臣知五人焉,知其罪者,惟孔距心,为王诵之”。 诗歌:作诵(作诗)。 怨谤。 笔画数:; 部首:讠; 笔顺编号:
网络扩展解释
“耳诵”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有以下两种解释:
-
指通过听觉记忆迅速成诵
根据、、、、等多个来源,“耳诵”意为“耳闻即能成诵”,即仅凭听一遍就能背诵出来,形容记忆力极强。例如清代文献提到,唐代才女牛应贞“经耳必诵”,即听过后便能背诵,与“过目成诵”类似,但侧重听觉记忆能力。
-
现代引申为“默默诵读”
部分现代解释(如)将其拆解为“耳(听)”和“诵(读)”,引申为专注默读或无声背诵的行为,常见于学习或修行场景,强调内心的专注力。
补充说明
- 古籍引用:清代梁绍壬《两般秋雨盦随笔》明确记载“耳诵”与“过目成诵”对应,特指通过听觉记忆成诵。
- 使用场景:多用于形容天赋异禀的记忆力(如历史人物典故),或描述专注学习的状态(现代引申义)。
若有进一步探究需求,可查阅《两般秋雨盦随笔》等古籍原文或语言学相关研究。
网络扩展解释二
《耳诵》是一个汉字词语,具有以下含义和特点:
意思:
耳诵(ěr sòng)指用耳朵听取、背诵文辞、经典等。常用于形容人们默读、背诵或听取文学作品、经典著作等。
拆分部首和笔画:
《耳诵》的部首是“耳”和“讠”。其中,“耳”为左部首,表示与耳朵相关的事物;“讠”为右部首,表示与言语有关的事物。《耳诵》共有9个笔画。
来源:
《耳诵》一词是由两个汉字组合而成。在古代的文字发展过程中,经过演变和衍化,最终构成了这个词汇。
繁体:
《耳诵》的繁体字为「耳誦」。
古时候汉字写法:
在古代,汉字的写法和现代有些许差异。《耳诵》的古代写法为「耳頌」,其中的「頌」意为歌颂、赞美。
例句:
1. 他每天都会耳诵几页圣经。
2. 学生们用功地耳诵古代经典文学作品。
3. 老师要求我们耳诵这段对话,并逐句背诵。
组词:
相关组词包括:耳聪目明、耳熟能详、耳濡目染。
近义词:
与《耳诵》相近意义的词语有:背诵、默读、听取。
反义词:
与《耳诵》相反意义的词语有:失听、忘词、不闻不问。
希望以上回答对您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