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通裙的意思、通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通裙的解释

犹统裙。《旧唐书·南蛮传·南平獠》:“妇人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名为‘通裙’。”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通裙"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释义可从以下四个维度展开分析:

一、词性结构 该词属于偏正结构名词,由形容词"通"与名词"裙"构成。"通"在此处作"贯通、整体"解,与"分片"相对,强调裙装的整体性特征。

二、基本释义 指古代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女性穿着的筒状下裳,区别于中原地区常见的分片围系式裙装。其典型特征为以整幅布料围裹成筒形,腰部折叠收束,无前后开衩,《中国服饰史》记载这种形制"自腰及踝,通体一布"。

三、历史流变 该服饰形制最早见于《后汉书·南蛮传》"椎结、跣足、贯头、通裙"的记载,历经唐宋时期的"通袴"称谓,至明清地方志中仍保留"通裙"的规范书写形式,体现古代服饰制度与民族文化交融的活态标本。

四、文化语义 在语言学层面,"通裙"作为汉语对少数民族服饰的转译词汇,既保留"裙"的核心概念,又通过"通"的限定形成区别于汉族传统裙式的精准定义,成为研究古代民族服饰制度与跨文化交流的重要语料。

网络扩展解释

“通裙”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tōng qún,其核心含义是古代女性穿着的一种传统服饰,具体解释如下:

1.基本释义

通裙即“统裙”,指一种由两幅布料横向拼接而成的裙装。根据《旧唐书·南蛮传·南平獠》记载,其特点是“妇人横布两幅,穿中而贯其首”,即用两块布横向围裹身体,中间开口套头穿着,属于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的典型服饰。

2.结构与穿着方式

3.历史与文化背景

该词多见于唐代文献,反映了当时南方少数民族(如“南平獠”)的服饰文化。其名称中的“通”可能强调裙装的连贯性(无分片拼接)或穿着方式的便捷性。

4.相关词汇辨析

部分资料提到“连裙”与“通裙”同义(如《醒世姻缘传》中“白绫顾绣连裙”),但相关网页权威性较低,需谨慎采信。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服饰演变或具体文献记载,可参考《旧唐书》等史料原文。

别人正在浏览...

贬损薄酬拨万轮千成服成章忖测大节不夺道德文章道古大丈夫发花飞鸿雪爪非生产劳动刚梗诰毖各白孤兴晦曚夹和家累千金谨察靖氛进屋金鹦鹉济涉妓围麂鞾军陈拒却客观事物宽仁大度窥筒髡树燎竈笼箨沦滞慢慠眉留目乱面方如田民心南垂潘髩欺哄穷凶极虐躯颜诎抑日锻月鍊三将军折北世情师姨束手旁观随俗雅化套印铁砧頽踏往业万尼亚舅舅五殖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