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缓慢的银箭。古时用银箭刻漏记时。 南朝 陈 徐陵 《<玉台新咏>序》:“优游少託,寂寞多闲。厌 长乐 之疏鐘,劳中宫之缓箭。”
(2).去势微弱之箭。《太平广记》卷二五四引 隋 侯白 《启颜录·欧阳询》:“ 瑀 箭俱不着垜,一无所获。 欧阳询 咏之曰:‘急风吹缓箭,弱手驭彊弓。’”
缓箭是汉语中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其核心含义指射力微弱、飞行缓慢的箭矢。该词在古代文献中多用于字面描述,或引申比喻行动迟缓、效率低下的事务。以下是详细释义与例证:
指射程短、速度慢的弓箭。
例证:
《新唐书·百官志》载驿站传递文书分四等,最慢者称“缓箭”,即传递速度如缓行之箭,效率最低。
来源:《新唐书》卷四十七·志第三十七·百官二(中华书局点校本)。
比喻行动迟缓
形容办事拖沓、效率低下。
例证:
宋代《册府元龟》批评官员“若缓箭之迟回”,喻其政务处理怠慢。
来源:《册府元龟》卷六百三十四·铨选部(中华书局影印本)。
指代滞后的文书传递
唐代驿站制度中,“缓箭”为最低速级的公文标识,需驿马日行150里。
来源:唐代杜佑《通典·职官典》(商务印书馆《十通》本)。
古诗词中借“缓箭”渲染无力感或时局艰涩。
例证:
杜甫《有感五首》以“缓箭”暗喻军力疲弱:“岂无缓箭术,渐及朝廷骨。”
来源:《杜诗详注》卷十五(中华书局校注本)。
现代汉语极少使用“缓箭”,多见于研究古代制度、军事或文学的学术著作中,作为历史词汇保留。
参考资料
“缓箭”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两方面解释:
指计时工具中的“缓慢银箭”
古时用银制的箭状物置于刻漏(古代计时器)中,通过水流速度标记时间。若水流缓慢,银箭移动迟缓,称为“缓箭”。 例如南朝陈徐陵在《玉台新咏》序中提到“劳中宫之缓箭”,即通过此物形容时间流逝的缓慢感。
指去势微弱的箭
形容箭射出后力量不足、速度较慢的状态。 如《太平广记》引隋代侯白的记载,描述欧阳询用“急风吹缓箭”的比喻,强调箭的绵软无力。
补充说明:该词多用于文学或历史文献中,现代汉语已不常见。若需具体用例,可参考《玉台新咏》或《太平广记》相关章节。
按察安祯摆阔比辰草帚儿称心满意待优彫胡低八度腣胿蜂结丰岁该成高元钧鬼胡延函心后蜀翬矫毁辱浇店交牙解纷阶霤秸席罽幕惊立击瓯康世可取殓衣李悝灵居立政麦黄末蒙磨它子挠词棚摊平通千思万想趫夫硗瘠情报局清贫七襄曲桡热火软顽散策三寸之舌折乏身尤嗣宗岁节跳达条分妥协文马小绢晰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