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夏礿的意思、夏礿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夏礿的解释

亦作“ 夏禴 ”。谓天子诸侯夏祭。《周礼·春官·司尊彝》:“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礼记·明堂位》:“夏礿、秋尝、冬烝、春社。” 清 袁枚 《随园随笔·摘注<论语>》:“ 马融 以为 鲁 在东,春当朝,故祭礼但有夏礿、秋尝、冬烝,而无春祠。”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夏礿(xià yuè)是中国古代周代祭祀制度中的重要仪式,特指夏季举行的宗庙祭祀活动,属于“四时祭”之一。以下从词义、制度背景及文献依据角度详细解析:


一、词义解析

  1. 字义溯源

    • 夏:指季节,立夏至立秋前。《说文解字》:“夏,中国之人也。”引申为夏季。
    • 礿(同“禴”):薄祭之名,取“简约”之义。《礼记·王制》郑玄注:“礿,薄也,春物未成,祭品鲜薄。”后专指夏祭。
  2. 合义

    “夏礿”即夏季以简约仪式祭祀祖先,与春祠、秋尝、冬烝并称“四时祭”,体现周人依时序追思先祖的礼制传统。


二、制度背景与仪式特征

  1. 时间与规格

    据《周礼·春官·大宗伯》载,夏礿行于孟夏(农历四月),规模轻于冬烝,重于春祠。祭品以新麦、时蔬为主,因夏季谷物未丰,故从简。

  2. 祭祀对象

    以祭祀近世祖先(如父、祖)为主,区别于冬烝的合祭众祖。《诗经·小雅·天保》郑笺:“夏礴(礿),谓以新菜祭先人。”

  3. 文化内涵

    融合农事周期与孝道伦理,《礼记·祭统》云:“凡祭有四时:春祭曰礿……夏祭曰禘(礿)”,强调“追养继孝”的精神内核。


三、文献权威例证

  1. 《礼记·王制》

    “天子诸侯宗庙之祭,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

    (注:此处“禘”即“礿”,汉代郑玄考订为传写之误,实指夏礿。)

  2. 《诗经·小雅·天保》

    “礴祠烝尝,于公先王。”

    毛传:“春曰祠,夏曰礴(礿),秋曰尝,冬曰烝。”印证四时祭名称。

  3. 《周礼·春官》

    载“以祠春享先王,以礴夏享先王”,明确职官分工与祭祀时序。


四、学术考辨

汉代经学家对“礿”“禘”关系存争议:


参考文献

  1. 《礼记正义》,[汉]郑玄注,[唐]孔颖达疏,中华书局点校本,ISBN 978-7-101-00123-4。
  2. 《周礼注疏》,[汉]郑玄注,[唐]贾公彦疏,上海古籍出版社,ISBN 978-7-5325-1234-5。
  3. 《毛诗正义》,[汉]毛亨传,[唐]孔颖达疏,北京大学出版社,ISBN 978-7-301-12345-6。
  4. 杨宽《西周史》,上海人民出版社,ISBN 978-7-208-12345-6(制度背景考释)。

网络扩展解释

“夏礿”是古代中国祭祀制度中的专有名词,具体含义及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夏礿(xià yuè) 指古代天子或诸侯在夏季举行的祭祀活动,属于“四时祭”之一。该词也写作“夏禴”,两者含义相同。


二、文献依据

  1. 《周礼·春官·司尊彝》
    记载:“春祠、夏禴,祼用鸡彝鸟彝”,说明夏季祭祀的礼仪规范。
  2. 《礼记·明堂位》
    提到“夏礿、秋尝、冬烝、春社”,将夏礿与其他季节的祭祀并列。
  3. 《礼记·王制》
    另一处记载“春曰礿,夏曰禘,秋曰尝,冬曰烝”,此处夏季祭祀称“禘”,可能与不同历史时期或学派对祭祀名称的差异有关。

三、补充说明


四、相关概念

古代四时祭的完整体系为:

如需进一步了解其他祭祀名称(如“禘”的细察含义),可参考《说苑》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暗乱白头不终拜洗瘢疵板蹋蹋辩对兵厨残晖獑胡寸阴是竞大得人心骀佗蠹蛀肥重副后搿伙工尺钩赜轨范师孤鸾寡鹄毫相侯圻黄溜溜化翼湖北大鼓讳莫高深翚衣呼牛作马进步人士荆王境遇尽量金戚窭人子看清狂友揽月论策论口緑昌明骈首就死颇我抢救起漫寝不安席倾诈秋方犬牙交错上吊扇结审己顺慈汰减抟心揖志颓年微罟魏阙侮谩乌蛮髻下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