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徒孥的意思、徒孥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徒孥的解释

泛指罪犯,犯人。 宋 李清臣 《谢赐恤刑诏表》:“徒孥颂繫,交手传懽。”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徒孥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法律与刑罚术语,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含义。其详细解释如下:

  1. 词义核心: “徒孥”指古代刑罚制度中的一种连带责任形式,即罪犯本人(徒)连同其妻子儿女(孥)一同被流放或迁徙到边远地区。“徒”在此处意为流放、迁徙;“孥”则指妻子和子女,有时也泛指家属。这种刑罚体现了古代“一人犯罪,株连亲属”的连坐思想。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对“徒”、“孥”及古代刑罚制度的释义。

  2. 历史背景与出处: 该词及其所代表的刑罚制度在中国古代典籍中早有记载。例如,《尚书·舜典》有“流宥五刑”的记载,虽未直接使用“徒孥”一词,但包含了流放的思想。更明确的记载可见于后世史书和法律文献。如《汉书·刑法志》在论述秦法严酷时,间接反映了亲属连坐流放的现象。历史上,如秦朝、汉朝乃至明清时期,对某些重罪(如谋反、大逆)常施行将罪犯及其家属一并流徙边地的刑罚。来源:历代刑法志(如《汉书·刑法志》、《明史·刑法志》)及中国法制史研究著作。

  3. 具体应用与演变: “徒孥”作为正式刑罚或司法实践,在不同朝代的具体规定和执行力度有所不同。它通常适用于谋反、叛乱、大不敬等严重危害统治秩序的犯罪。例如,明代对某些政治犯的处罚就包括“全家戍边”。随着社会进步和法制理念的演变,这种株连家属的残酷刑罚逐渐被废除或限制,清朝以后已极少大规模应用。来源:瞿同祖《中国法律与中国社会》、张晋藩《中国法制史》。

  4. 与现代汉语的关系: “徒孥”是一个典型的古语词,在现代汉语中已不再作为常用词汇或法律术语使用。它主要出现在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法律、文化的学术著作或引用古籍的语境中。其含义在现代通常用“全家流放”、“株连流放”等短语来表达。来源:现代汉语词典(如《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对古语词的处理原则。

“徒孥”指中国古代将罪犯及其妻儿家属一并流放边地的刑罚制度,是古代连坐法的一种体现,具有特定的历史背景和法律内涵,现已不再使用。

网络扩展解释

“徒孥”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具体含义及用法如下:

基本释义

词源与用法

  1. 构成解析:

    • 徒:古汉语中常指被判处劳役的罪犯,如《史记》中“黥为城旦”(刺面后服筑城劳役)。
    • 孥:本义为妻子儿女,但在此词中与“徒”连用,可能引申为对罪犯的统称,而非仅指家属。
  2. 文献出处:
    该词见于宋代李清臣的《谢赐恤刑诏表》:“徒孥颂系,交手传懽。”
    此句意为“罪犯被宽宥释放,互相传递喜悦”,体现了古代司法宽仁的政策。

使用场景

相关说明

别人正在浏览...

不对头彩衣娱亲残渣余孽侧商调禅版常满杯持平之论楚剥大吉大利诞灵递奏恶歆歆方头不律废轶丰败峰林冯陵風清月皎讽说工人周刊关饷固塞寒浞亨人后摆黄巢起义惶悔煌荧铧觜护逻讲贯旌木腊肥两样陵螺凌跃蛨虴偶影扑卖千丝万缕气决寝不聊寐齐头权称色空圣恩十里红楼霜兔束胸嵩高损军折将唐殷同恶共济头痒搔跟围挤遐怪享年宪眷陷入僵局消化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