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現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學習工具 > 漢語詞典

徒孥的意思、徒孥的詳細解釋

關鍵字:

徒孥的解釋

泛指罪犯,犯人。 宋 李清臣 《謝賜恤刑诏表》:“徒孥頌繫,交手傳懽。”

詞語分解

專業解析

徒孥是一個源自古代漢語的法律與刑罰術語,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和含義。其詳細解釋如下:

  1. 詞義核心: “徒孥”指古代刑罰制度中的一種連帶責任形式,即罪犯本人(徒)連同其妻子兒女(孥)一同被流放或遷徙到邊遠地區。“徒”在此處意為流放、遷徙;“孥”則指妻子和子女,有時也泛指家屬。這種刑罰體現了古代“一人犯罪,株連親屬”的連坐思想。來源:《漢語大詞典》(上海辭書出版社)對“徒”、“孥”及古代刑罰制度的釋義。

  2. 曆史背景與出處: 該詞及其所代表的刑罰制度在中國古代典籍中早有記載。例如,《尚書·舜典》有“流宥五刑”的記載,雖未直接使用“徒孥”一詞,但包含了流放的思想。更明确的記載可見于後世史書和法律文獻。如《漢書·刑法志》在論述秦法嚴酷時,間接反映了親屬連坐流放的現象。曆史上,如秦朝、漢朝乃至明清時期,對某些重罪(如謀反、大逆)常施行将罪犯及其家屬一并流徙邊地的刑罰。來源:曆代刑法志(如《漢書·刑法志》、《明史·刑法志》)及中國法制史研究著作。

  3. 具體應用與演變: “徒孥”作為正式刑罰或司法實踐,在不同朝代的具體規定和執行力度有所不同。它通常適用于謀反、叛亂、大不敬等嚴重危害統治秩序的犯罪。例如,明代對某些政治犯的處罰就包括“全家戍邊”。隨着社會進步和法制理念的演變,這種株連家屬的殘酷刑罰逐漸被廢除或限制,清朝以後已極少大規模應用。來源:瞿同祖《中國法律與中國社會》、張晉藩《中國法制史》。

  4. 與現代漢語的關系: “徒孥”是一個典型的古語詞,在現代漢語中已不再作為常用詞彙或法律術語使用。它主要出現在研究中國古代曆史、法律、文化的學術著作或引用古籍的語境中。其含義在現代通常用“全家流放”、“株連流放”等短語來表達。來源:現代漢語詞典(如《現代漢語詞典》商務印書館)對古語詞的處理原則。

“徒孥”指中國古代将罪犯及其妻兒家屬一并流放邊地的刑罰制度,是古代連坐法的一種體現,具有特定的曆史背景和法律内涵,現已不再使用。

網絡擴展解釋

“徒孥”是一個古漢語詞彙,具體含義及用法如下:

基本釋義

詞源與用法

  1. 構成解析:

    • 徒:古漢語中常指被判處勞役的罪犯,如《史記》中“黥為城旦”(刺面後服築城勞役)。
    • 孥:本義為妻子兒女,但在此詞中與“徒”連用,可能引申為對罪犯的統稱,而非僅指家屬。
  2. 文獻出處:
    該詞見于宋代李清臣的《謝賜恤刑诏表》:“徒孥頌系,交手傳懽。”
    此句意為“罪犯被寬宥釋放,互相傳遞喜悅”,體現了古代司法寬仁的政策。

使用場景

相關說明

别人正在浏覽...

半半拉拉笨鳥先飛並處鼻柱出監悴賤殚殘敵視恫吓動心駭目東音頓擾返嘴艴然不悅艮岑龜勝洪漣厚俸黃忠歡昵谏說計籌褧衣積善局九子蒲隽發口香片六彜緑旗馬搭子冒賞膩滞槃都丞判奂罴貅撲虎兒清泰青怸欽賴企仰榷運局容納銳利乳鴉沙壺善騎擅斡剩餘勞動申審石黛鼠标器天标體溫表通用化瓦斯隗俄文價問信饷生諧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