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峰林的意思、峰林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峰林的解释

喀斯特地貌的一种地貌形态。规模比石林大,为高耸林立的山峰。分布于石灰岩地区。以中国的桂林、阳朔最为典型,被称为“中国式的喀斯特”。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峰林是汉语地理学术语,指由密集分布的石灰岩山峰构成的地貌景观。其核心特征表现为陡峭的柱状或锥状山体在水平方向呈集群式分布,常见于湿热气候条件下发育成熟的喀斯特地区。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峰林属于"喀斯特地貌发育晚期形成的孤立山峰群体"。

在地质形成机制中,峰林主要经历三个演变阶段:

  1. 溶蚀作用:地下水沿垂直裂隙下渗,形成溶沟和石芽
  2. 分割深化:持续溶蚀使岩体分离为独立峰体,基座逐渐解体
  3. 最终成型:残留的锥状峰体平均高度可达50-100米,底部直径与高度比约为1:1.5

中国境内最典型的峰林分布在广西桂林至阳朔的漓江流域,该区域在晚泥盆世碳酸盐岩基底上,经中生代构造抬升和第四纪溶蚀作用,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塔状峰林群(来源: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地理学名词》)。与峰丛地貌相比,峰林具有更显著的孤立性和平坦的基座面,其形成时间通常比峰丛晚约20万年。

这类地貌具有重要科研价值,其层理结构记录了古地理环境变迁,溶洞系统保存着第四纪古生物化石,石灰岩山体垂向节理则构成独特的地下水运移通道。目前全球已确认的峰林地貌区中,中国南方占现存总量的73%(来源:科学出版社《喀斯特地貌演化》)。

网络扩展解释

峰林是喀斯特地貌中的一种典型形态,指由高耸林立的碳酸盐岩石峰组成的地貌景观。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定义与特征

  1. 基本定义
    峰林是石灰岩地区经水流溶蚀、侵蚀等作用形成的离散状山峰群,规模比石林更大,呈现尖锥状或塔状。国外称其为“锥状和塔状喀斯特”(kegel and turm karst),最早由学者马席提和莱曼于1927年提出。

  2. 形态特征

    • 山峰相对高度一般为100~300米,坡度多大于45°;塔状峰林坡度可达70°以上。
    • 常与溶蚀洼地、洞穴等组合分布,山脚多发育脚洞,峰间地面平坦或有河流。

二、分布与形成

  1. 地理分布

    • 国内:98%集中在广西(如桂林、阳朔),其余见于贵州、云南、湖南南部(如道县)、广东北部。
    • 国外:越南、古巴、墨西哥等地也有分布。
  2. 形成过程
    石灰岩在湿热气候下经长期溶蚀和构造抬升,逐渐分离为独立山峰。峰丛(基部相连的早期形态)进一步溶蚀后,基座被蚀去,最终演变为峰林。

三、典型示例

中国广西桂林至阳朔一带是峰林最典型的区域,被称为“中国式喀斯特”。湖南道县等地因类似地貌,亦被称为“小桂林”。

四、与其他地貌的差异

总结来看,峰林是喀斯特地貌演化的高级阶段,兼具科学价值和景观价值,尤其在广西地区形成了世界闻名的自然奇观。

别人正在浏览...

襃表包单鄙言不理睬补种餐风露宿侧丽插口秤锤落井蠢夯厨养臣单作多边番汉返还鵩吊改殡冠具后事涣若冰消嘉辞简静搅海翻江讦以为直纪理禁欲主义絶长补短狙贼空外牢羌琳琅满目龙头人漫延瑙鲁皮里阳秋情尽桥拳中掿沙曲儿屈庄僧祇谷声化慎缄神经痛籸盆识想守卫树高千丈,叶落归根诉控塌掉推销屠维徒子徒孙潙仰宗五阵闲客显目闲缺斜刺泻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