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以规谏帝王的旌旗和谤木。语本《大戴礼记·保傅》:“有进善之旍,有诽谤之木。” 卢辩 注:“[旍(旌),] 尧 置之,令进善者立於旍下也。﹝木,﹞ 尧 置之,使书政之愆失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景运之世,言在都俞,其次言在旌木,其次言在庭陛,其次言在疏牘,其次言在歌謡。”
旌木为汉语古典词汇中的复合词,由"旌"与"木"二字构成。据《说文解字》记载:"旌,游车载旌,析羽注旄首,所以精进士卒"(来源:汉典网《说文解字》电子版),本义指古代用牦牛尾和彩色鸟羽装饰的旗帜。"木"则指树木或木材,如《诗经·小雅》"伐木丁丁"即为伐木之证(来源:国学网《十三经注疏》数据库)。
二者合称"旌木"在古代文献中有三层含义:
该词现代多用于古代典章制度研究及考古文献解读领域。需要更深入考据的读者可参阅中华书局《周礼注疏》(ISBN 9787101045731)及文物出版社《包山楚墓》考古报告(ISBN 9787501013092)。
“旌木”是古代用于规谏帝王的两种象征性工具,由“旌旗”和“谤木”组合而成。具体解释如下:
来源与构成
该词源于《大戴礼记·保傅》记载的“有进善之旌,有诽谤之木”。据卢辩注解,尧帝设立旌旗(旌)供进献良言者站立其下,而谤木(木)则用于书写政治过失。
功能与用途
历史意义
清代学者魏源在《默觚》中提到,不同时期的进谏方式有层级差异,“旌木”属于次于君臣直接议政(都俞)、但高于奏疏和歌谣的规谏形式,体现了古代政治对民间意见的重视。
注:“旌”本义为表彰(如“旌表其功”),“木”在此特指谤木,而非普通树木。两者结合后成为规谏制度的代称。
襃雄唪诵草写长鉟琛赂趁鱼吃乔村长道德导向到坐垫隘叠句酦酵防闲繁雄规银好吃好喝鸿口惶愧黄炎幻世狐鸣篝中户阈精实矜闵稽山酒帘积言隽词莙荙菜愧辞馈膳懒人菜老駞猎异灵帏陇邱隆窊麦米啮镞奴哥盘木乞麾启轮轻尘青绿山水穷沙善晓蛇蓝绳床瓦灶试花思谟溯流追源泰来否往头脑发胀祫祭下落不明纤瘦鶱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