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用以规谏帝王的旌旗和谤木。语本《大戴礼记·保傅》:“有进善之旍,有诽谤之木。” 卢辩 注:“[旍(旌),] 尧 置之,令进善者立於旍下也。﹝木,﹞ 尧 置之,使书政之愆失也。” 清 魏源 《默觚下·治篇十二》:“景运之世,言在都俞,其次言在旌木,其次言在庭陛,其次言在疏牘,其次言在歌謡。”
“旌木”是古代用于规谏帝王的两种象征性工具,由“旌旗”和“谤木”组合而成。具体解释如下:
来源与构成
该词源于《大戴礼记·保傅》记载的“有进善之旌,有诽谤之木”。据卢辩注解,尧帝设立旌旗(旌)供进献良言者站立其下,而谤木(木)则用于书写政治过失。
功能与用途
历史意义
清代学者魏源在《默觚》中提到,不同时期的进谏方式有层级差异,“旌木”属于次于君臣直接议政(都俞)、但高于奏疏和歌谣的规谏形式,体现了古代政治对民间意见的重视。
注:“旌”本义为表彰(如“旌表其功”),“木”在此特指谤木,而非普通树木。两者结合后成为规谏制度的代称。
旌木是一个具有浓厚文化意味的词汇,它通常用于形容非常高大、雄伟的大树。这个词传递着力量、庄严和威严的含义。
旌木这个词由“木”和“旌”两个部首组成。部首“木”表示与树木相关,而部首“旌”则表明与旗帜或标志牌等有关。它的总笔画数为14。
旌木一词源自古代文献和文化艺术,它最早出现在《礼记·月令》中。繁体的写法为「旌木」。
在古时,旌木的写法可能有所不同。一种古代写法是「旌樹」,樹即代表树木的意思。另一种写法是「旌林」,林代表树木丛生之处。
1. 这片森林中的旌木直插云霄,仿佛与天空相接。
2. 整个公园被一片旌木所覆盖,形成了一道风景独特的天然屏障。
1. 旌旗:指代旗帜上的标志或纹章。
2. 木本:指代植物特征,表示用于形容植物的。
3. 旌旗飘扬:指代旗帜高高飘扬的景象,也可用于形容高雅、出众的风采。
1. 大树:表示高大的树木。
2. 高耸:表示物体高度接近天空。
3. 威严:表示庄重、有威力的样子。
1. 矮墩:表示高度低矮的物体。
2. 虚弱:表示无力、不健壮。
3. 毫不起眼:表示不引人注意、不突出的样子。
棒球抱空窝变古易常璧殿秉旄长艾禅説徂旃冬荣短长亭奉朝请逢累風清月白负石甘鸩公量垢纷搆难酤酿含襚河阳钱呴愉环钏还珠洞呼卢喝雉甲札集约狂狡敛翠飉厉灵室马船鸣棹鸟媒拗格牵强附会浅妄千闻不如一见妻梅子鹤清暑寝梦辁绋嚷駡沙和尚十二卿双键刷清熟间驷盖肃遏谈理逃突填隘痛警痛入骨髓卫冕蚊母鸟享受效果邪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