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讲习。《国语·鲁语下》:“昼而讲贯,夕而习復。” 韦昭 注:“贯,习也。” 唐 黄滔 《启薛舍人》:“金口开时,讲贯则处其异等。”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苏仲芬》:“ 王 子弟朝往暮还,从 仲芬 讲贯。”
“讲贯”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语,其含义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解析:
“讲贯”的核心意义是讲习、研习,指通过系统学习或深入讨论来掌握知识。该词由“讲”(讲述、讲解)与“贯”(贯通、连贯)组合而成,强调学习过程的连贯性与透彻性。
学术研习
古代多用于描述对经典文献的研读与探讨。例如《国语·鲁语下》提到“昼而讲贯,夕而习復”,指白天学习贯通知识,晚上复习巩固。唐代柳宗元也以“讲贯经籍,俾达奥义”形容深入研习典籍以通达深奥义理。
贯通表达
部分文献(如《通俗编·文学》)引申为“言辞通顺合理”,指能将事物条理清晰地阐述明白。例如唐黄滔提到“金口开时,讲贯则处其异等”,形容讲解时逻辑清晰、见解独到。
“讲贯”在古代语境中既指系统的学术研习,也包含对知识贯通运用的要求,体现了中国传统教育中“学思结合”的理念。现代虽较少使用,但在古籍研究或文言表达中仍有参考价值。
讲贯是一个汉字词语,由“讲”和“贯”两个字组成。
“讲”字的部首是言,它表示和言谈有关。它是由“讠”和“井”组成的。它总共有6个笔画。
“贯”字的部首是贝,它表示和财富有关。它是由“贝”和“串”组成的。它总共有6个笔画。
“讲贯”一词源自古代,意为言辞通顺,能够贯彻使人明白。指说话或写作能够表达清楚、连贯的意思。
繁体字中,讲贯的写法为“講貫”,保留了原有的意思和音节。
在古代,讲贯的写法可能略有不同。然而,具体的古代汉字写法需要参考相关古籍和文献。
1. 他的演讲贯彻了一贯的原则,深受听众的赞赏。
2. 通过论文,他讲贯了自己的观点并支持了实证数据。
3. 学好批判性思维,可以帮助我们讲贯和剖析问题。
1. 讲解:解释说明。
2. 贯注:持续投入或注意力。
3. 讲义:教学或演讲时的讲解文字材料。
1. 连贯:有条理地连接起来。
2. 一脉相承:指一脉相传,血缘或思想等一脉相承。
3. 通顺:言辞或文笔流畅易懂。
1. 断断续续:不连续或不连贯。
2. 零散:没有顺序或组织,分散的。
3. 破碎:分裂或打碎,不完整。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