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谓从眼前漏过,未看见。 宋 杨万里 《亦山亭前梅子》诗:“偶尔叶间留一个,且看漏眼几多时。” 宋 杨万里 《云际寺》诗:“自掇胡牀移好处,莫教漏眼一烟鬟。”
(2).漏洞,毛病。 沙汀 《酒后》:“于是,正像一切心情恶劣的人样,对人对事总老爱挑漏眼。” 西戎 《纠纷》:“妇女们下了地,别的社员瞧不起, 张老五 更不用说,到评工的时候,总要想法挑点漏眼,说几句怪话。”
“漏眼”是一个多义词,具体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主要包含以下三层解释:
视觉疏忽
指事物从眼前经过却未被注意到,即“视而不见”。例如宋代杨万里诗句“偶尔叶间留一个,且看漏眼几多时”,便是描述因疏忽未能及时发现梅子的情景。
漏洞或缺陷
引申为事物存在的瑕疵或问题。如沙汀《酒后》中“对人对事总老爱挑漏眼”,即指刻意寻找他人或事物的缺点。
在部分地区方言中,“漏眼”常用于描述挑剔毛病的行为。例如西戎《纠纷》中提到评工时“挑漏眼”,即指故意找茬。
特指凤眼菩提的胚芽部位穿孔现象。因胚芽结构脆弱,盘玩时易受压形成孔洞,属于正常现象,不影响盘玩效果。
需注意与面相学中“露眼”(眼球突出)区分,两者字形、含义均不同,后者读作“lù yǎn”。
《漏眼》是一个成语,指的是没有注意或者看漏了眼前的东西,也可以用来形容对事物的观察不细致,导致错失机会或者出现疏忽的情况。
《漏眼》的两个字的部首分别是目和手,部首是汉字中一个字的字形得名的最重要部分。根据康熙字典,目部在字的左侧,手部在字的右边。
漏字的笔画数为13,眼字的笔画数为11。
《漏眼》的出处可以追溯到《战国策·赵策四》。据说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赵括为了调查敌军的营垒,亲自到敌军中潜伏数日。赵策四中写道:“吾闻克敌者,必当国贼之心力,故使虽近于面无漏眼。”意思是说,要想克服敌人,必须要有心思,并且不漏掉任何细节。
《漏眼》在繁体字中的写法为「漏眼」。
在古时汉字的写法中,漏字有时候会写成「漊」,眼字则写作「眵」。这些写法在现代已经不被广泛使用。
他昨天在考试中漏了眼前的一道题,导致分数下降。
由于疏忽大意,她漏眼了地上的一枚硬币。
漏洞、漏水、漏气、眼界、眼光、眼神等。
近义词:疏忽、忽视、疏漏
反义词:细心、留心、警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