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质的意思、刚质的详细解释
刚质的解释
刚强质朴。《周书·若干惠传》:“ 惠 性刚质,有勇力,容貌魁岸。” 唐 高彦休 《唐阙史·裴晋公大度》:“ 皇甫 郎中 湜 ,气貌刚质,为文古雅,恃才傲物。”
词语分解
- 刚的解释 刚 (剛) ā 硬,坚强,与“柔”相对:刚强。刚直。刚烈。刚劲(姿态、风格等挺拔有力)。刚健。刚毅。刚决。刚正不阿(?)。刚愎自用。 恰好,恰巧:刚刚(.恰好;.才)。刚好。 才:刚才。刚来就走。 姓
- 质的解释 质 (質) ì 本体,本性:物质。流质(流动的不是固体的东西)。实质。质言(实言)。沙质。本质。质点。品质。性质。素质。资质。 朴素,单纯:质朴。质直。 问明,辨别,责问:质疑。质问。质询。对质。 抵
网络扩展解释
“刚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为刚强质朴,常用来形容人的性格或品质兼具坚毅与淳朴的特质。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1.基本释义
- 刚质(拼音:gāng zhì)由“刚”与“质”组合而成:
- “刚”:指坚强、刚直,与“柔”相对;
- “质”:指本质、质朴,强调自然无华的特性。
- 合起来表示性格刚强且朴实,既有坚定的意志,又不失淳朴的本色。
2.古籍出处
- 该词最早见于《周书·若干惠传》:“惠性刚质,有勇力,容貌魁岸。”形容若干惠刚毅质朴的性格与勇武的外貌。
- 唐代高彦休《唐阙史·裴晋公大度》中亦用“气貌刚质”描述皇甫湜的刚直气质与文风。
3.文学用例
- 宋代郭印在咏竹诗中写道:“草木尽柔脆,夫君抱刚质”,以竹喻人,赞颂其坚韧质朴的品格。
- 胡寅诗句“百炼见刚质,千寻抵孤清”则通过比喻,强调历经锤炼后的刚强本质。
4.相关扩展
- 近义表达:刚毅木讷、刚正不阿(出自成语)。
- 使用场景: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作品中,形容人物性格,现代口语中使用较少。
“刚质”一词融合了刚强与质朴的双重特质,常见于古籍对人物品格的描述。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法,可参考《周书》或唐宋诗文。
网络扩展解释二
刚质(gāng zhì)是指物体固有的坚硬、不易变形的性质。下面是关于刚质的一些相关信息:
部首和笔画:刚质的部首是刀(刂),总共包含7个笔画。
来源:刚质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汉代的文字中,形容物体硬度高、不易变形的特性。
繁体:刚质的繁体字是剛質。
古时候汉字写法:在古代,刚质这个词的写法是“剛質”。
例句:1. 这块石头的刚质使得它能够承受高压力。2. 钢铁的刚质是建筑工程中的重要因素。
组词:坚刚、刚毅、坚定不移、坚硬
近义词:坚硬、硬邦邦、刚强
反义词:柔软、柔顺、易变形
希望以上信息对您有帮助!如果还有其他问题,请随时提问。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