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戟手的意思、戟手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戟手的解释

伸出食指和中指指人,以其似戟,故云。常用以形容愤怒或勇武之状。语出《左传·哀公二十五年》:“ 褚师 出。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 汉 张衡 《西京赋》:“袒裼戟手,奎踽盘桓。”《资治通鉴·后汉隐帝乾祐三年》:“ 晋 李太后 在 建州 ,卧病,无医药,惟与 晋 主仰天号泣,戟手駡 杜重威 、 李守贞 曰:‘吾死不置汝!’” 清 黄景仁 《余忠宣祠》诗:“将军戟手指贼语,死为厉鬼当杀汝!” 茅盾 《霜叶红似二月花》五:“他摇头晃脑,猛可地戟手向 鲍德新 一指。”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戟手”为汉语历史词汇,原指以手作戟形指点或斥骂的愤怒姿态,后引申为徒手搏斗的象征意象。其语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1. 词源释义

    《汉语大词典》记载,“戟手”本义为“伸出食指和中指如戟形指点”,多用于形容愤怒时的手势动作。该词最早见于《左传·哀公二十五年》中“公戟其手”的记载,描述卫庄公怒指对方的情态,体现肢体语言与情绪表达的关联性。

  2. 动作延伸

    《辞源》指出,“戟手”在唐代文献中逐渐扩展为徒手搏斗的意象,如《新唐书·张巡传》载“巡西向拜曰:‘臣生不能报陛下,死为鬼以疠贼。’城遂陷,与远俱执。巡众见之,起且哭,巡曰:‘安之,勿怖,死乃命也。’众不能仰视。子琦谓巡曰:‘闻公督战,大呼辄眦裂血面,嚼齿皆碎,何至是?’答曰:‘吾欲气吞逆贼,顾力屈耳。’子琦怒,以刀抉其口,齿存者三四。巡骂曰:‘我为君父死,尔附贼,乃犬彘也,安得久!’子琦服其节,将释之。或曰:‘彼守义者,乌肯为我用?且得众心,不可留。’乃以刃胁降,巡不屈。又降霁云,未应。巡呼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霁云笑曰:‘欲将有为也,公知我者,敢不死!’亦不肯降。乃与姚訚、雷万春等三十六人遇害。”文中将士以手为戟的搏斗姿态,强化了该词在武力对抗场景中的使用语境。

  3. 文化象征

    清代学者王夫之在《说文广义》中注解:“戟为古战器,手作戟形,示刚猛之象。”此释义将“戟手”从具象动作升华为刚毅抗争的精神符号,常见于古典诗词中对侠客或义士的描写,如“戟手风雷动”等文学修辞。

(注:本文释义综合参考《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版、《辞源》商务印书馆2009年修订版等权威辞书,相关古籍原文可在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网站查阅。)

网络扩展解释

“戟手”是一个汉语成语,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指手持兵器(戟)准备战斗的姿态,象征积极备战或勇往直前的状态。古代“戟”是一种长柄兵器,与“手”组合后,字面意义为持戟备战的动作,常用于形容坚定的战斗意志。


二、引申义与文学用法

在历史文献和文学作品中,“戟手”多引申为愤怒指责或斥骂的姿态。具体表现为:

  1. 手势特征:手臂微屈,伸出食指、中指指人,因手形似戟而得名。
  2. 情绪表达:常用于描绘愤怒、斥责或勇武时的神情,如《左传·哀公二十五年》记载:“公戟其手,曰:‘必断而足。’”。

三、出处与典故

  1. 历史典籍:最早见于《左传》,描述褚师出逃时,卫庄公以戟手指其怒骂的场景。
  2. 文学作品:汉张衡《西京赋》用“袒裼戟手”形容勇武之态;《资治通鉴》记载李太后“戟手骂杜重威”的愤慨。

四、使用场景

  1. 形容备战决心:如“将士戟手待命,士气高昂”。
  2. 刻画愤怒斥责:如唐代传奇《飞烟传》中“戟手而詈”(指着对方痛骂)。

五、近义词与关联词

“戟手”兼具字面与象征意义,需结合语境理解其具体指向。

别人正在浏览...

半球襃责悲良弓便娟贬笑弊狱补敝曹长承天之祐崇山箠策撺梭倒纳斗余顿开茅塞盾墨犯节气发起肥逸丐户高情逸兴更衣室关岛韩棱之剑黄须客兼仆剪弃劫道寖弱居安虑危儁发举时牢记利己损人礼施楼殿螺鬟烟发落叶骂市凝澄泼物跂喙七一岂有此理敺略润格杀伐绅董识见市街石撞受天之祜霜缟悚企委释雾光相戚羡田晓钟鞋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