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册的意思、对册的详细解释
对册的解释
见“ 对策 ”。
词语分解
- 对的解释 对 (對) ì 答,答话,回答:对答如流。无言以对。 朝着:对酒当歌。 处于相反方向的:对面。 跟,和:对他商量一下。 互相,彼此相向地:对立。对流。对接。对称(坣 )。对峙。 说明事物的关系:对于。
- 册的解释 册 è 古代称编串好的竹简,现在指装潢好的纸本子:纪念册。花名册。画册。 量词,指书籍:一册书。 古代帝王祭祀天地神仙的文书或封爵的诏书:册文(文体名,为册命、册书等诰命文字的一种。简称“册”)。册命
专业解析
“对册”是古汉语中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构词法和历史用法两个角度解析:
一、构词解析
“对”在《汉语大辞典》中指应答、回应,如《诗经》中“对扬王休”即应答称颂之意;“册”原指编连竹简而成的文书,《说文解字》释为“符命也,诸侯进受于王者”,后引申为典籍或官方文书。二字组合构成动宾结构,表示“应答文书”或“应对策问”。
二、历史语义演变
- 策问应答:据《辞源》记载,汉代察举制度中,应试者针对皇帝提出的政论问题(策问)作答称为“对策”,此过程亦称“对册”。如董仲舒《天人三策》即为经典对册文献。
- 文书校验:在宋代官制中,“对册”特指核对账籍文书的行为,《宋史·职官志》载有“户部岁终较天下户口、钱谷之数,诸路监司对册申省”的行政流程。
- 典籍勘校:清代考据学兴盛时期,学者将不同版本典籍相互比照校勘,黄丕烈《士礼居藏书题跋记》多次提及“取宋元本对册”的校勘方法。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罕用,主要见于历史文献研究领域。北京大学《古代公文制度研究》课题组指出,对册制度深刻影响了中国古代文官考试体系与档案管理制度的发展。
网络扩展解释
“对册”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与“对策”相通,属于古汉语中的异体写法或同义表达。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词义解析
-
基本释义
“对册”即“对策”,指古代科举考试中应试者对皇帝提出的政治、经济等问题的书面或口头回答。例如在殿试中,考生需根据皇帝的策问提出治理国家的见解。
-
延伸含义
- 应对策略:广义上可指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或策略(如“制定应对之策”)。
- 历史背景:汉代起,“对策”被纳入选官考试制度,成为考察才能的重要形式。
构词解析
- “对”:意为回答、应对(如“对答如流”),或指两者相符合(如“核对”)。
- “册”:原指编串的竹简(古代文书载体),后引申为书籍、簿籍(如“史册”“画册”)。
使用场景
- 古代科举:如《汉书》中记载“对策者,应诏而陈政也”,强调其作为政治才能的考核方式。
- 现代语境:现多以“对策”替代“对册”,后者多见于古籍或特定历史文献中。
补充说明
- 词源演变:“对策”一词因科举制度而广泛使用,“对册”作为其异体形式逐渐少见,现代汉语中已基本被取代。
- 权威性参考:《汉语大词典》明确标注“对册”即“对策”,并解释为应试者对答或解决问题的策略。
若需进一步了解古代科举制度或“册”字的文化内涵,可参考历史文献或权威字典。
别人正在浏览...
案牒迸坼碧蓝参杂程若雠忌创革椽头烧饼辞让对床耳闻目击防城库个钱觚编鬼哭神号过动还心欢趣假告艰拙寄音榘度举行考覆科适魁名乐观主义两厦帘视壁听离隔龙旜漏脱録取捋袖揎拳漫滋暮夜怀金鸟食甯了盼遇飘飘欲仙堑垒跷腿窃贼弃礼情期绮襦七月半榷署笙鹤树碑立传四川省苏门铁衣郎挺擢突尔畏谨无灰酒物用虾蟇黏霄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