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泛指蚊虫。闽,通“ 蟁 ”。《礼记·月令》:“﹝孟秋之月﹞羣鸟养羞” 汉 郑玄 注:“《夏小正》曰:‘九月,丹鸟羞白鸟’説者曰:‘丹鸟也者,谓丹良也。白鸟也者,谓闽蚋也。’” 陆德明 释文:“闽,音文,依字作蟁,又作蚊。”
“闽蚋”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通过以下方面解析:
基本释义
指蚊虫的统称。其中“闽”为通假字,通“蟁”(即“蚊”的异体字),而“蚋”指小型吸血昆虫,二者组合泛指蚊类。
文献出处
该词最早见于《礼记·月令》的汉代郑玄注:“《夏小正》曰:‘九月,丹鸟羞白鸟。’说者曰:‘丹鸟也者,谓丹良也。白鸟也者,谓闽蚋也。’”。陆德明在《经典释文》中进一步解释:“闽,音文,依字作蟁,又作蚊。”。
字词解析
现代使用
该词在现代汉语中已极少使用,主要作为古汉语研究或文献注释中的考据对象。需注意其与地域名称“闽”(福建省简称)无直接关联。
提示: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礼记》郑玄注原文或《汉语大词典》相关条目。
《闽蚋》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字组成。
“闽”指的是福建省,是中国的一个省份。
“蚋”指的是一种飞行的昆虫,通常指的是蚊子或者类似蚊子的小昆虫。
因此,“闽蚋”可以理解为福建地区的蚊子或者类似蚊子的小昆虫。
“闽蚋”的部首是“雨”,表示与雨、水相关。
“闽蚋”的总笔画数为12画,其中“闽”为9画,“蚋”为3画。
《闽蚋》这个词的来源比较难以确切追溯。
根据福州方言中的相关词汇表明,福州人在古代称蚊子为“蚋”,因此“闽蚋”可以理解为福州地区的蚊子。
《闽蚋》的繁体字为“閩蚋”。
《闽蚋》在古代的汉字写法与现代稍有不同,通常为“閩蛮(蚋)”,其中“閩”为福建的意思,“蛮”为蚊子的意思。
福州的夏天,闽蚋成群结队地飞舞。
昨晚躺床上,被闽蚋咬了好几个包。
闽蚋繁多,家家都在打蚊香。
闽蚋如丝,十分讨厌。
近义词:福州蚊子、福建小虫。
反义词:无。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