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吐故纳新。道家养生之术。 三国 魏 嵇康 《养生论》:“又呼吸吐纳,服食养身,使形神相亲,表里俱济也。”《新唐书·宦者传上·高力士》:“朕将吐纳导引,以天下事付 林甫 ,若何?” 宋 邵伯温 《闻见前录》卷七:“ 摶 不知吐纳修养之理,假令白日冲天,亦何益于圣世?” 清 孙枝蔚 《题华山高枕图寿吴香林》诗:“那用仙家吐纳频,陶然一枕自生春。”
(2).泛指呼吸。 鲁迅 《坟·杂忆》:“因此我常常欣慕现在的青年,虽然生于 清 末,而大抵长于 民国 ,吐纳共和的空气,该不至于再有什么异族轭下的不平之气,和被压迫民族的合辙之悲罢。” 叶圣陶 《倪焕之》十五:“心脏的每一回跳动,鼻息的每一回吐纳,都奏出‘我爱着你’那句话的激动的节拍。”
(3).犹吞吐。吐出与吞进。 汉 王粲 《游海赋》:“苞吐纳之弘量,正宗庙之纪纲。” 晋 郭璞 《江赋》:“呼吸万里,吐纳灵潮。” 清 唐孙华 《同宋药洲太史登滕王阁》诗:“吐纳江流九派小,平压雉堞群峰低。”
(4).比喻贸易,买卖。 吴晗 《朱元璋传》第六章二:“商品的生产和吐纳的中心,手工业作坊和批发行号的所在地,集中着数量相当巨大的后备手工业工人和小商摊贩。”
(5).言谈;谈吐。《魏书·元翼传》:“美姿貌,善吐纳,兼有将畧。” 南朝 梁 慧皎 《高僧传·义6*解·竺道生》:“吐纳问辩,辞清珠玉,虽宿望学僧,当世名士,皆虑挫词穷,莫敢酬抗。” 清 吴伟业 《送何省斋》诗:“吐纳既风流,姿容更瓌异。”
(6).指发声。 南朝 梁 刘勰 《文心雕龙·神思》:“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 宋 吴曾 《能改斋漫录·议论》:“ 崔 记教坊 任智方 四女皆善歌,其中二姑子,吐纳悽惋,收敛浑沦。”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吐纳汉语 快速查询。
吐纳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概念,指通过调节呼吸实现气息与外界能量的交换。该词由“吐”(呼出浊气)与“纳”(吸入清气)构成,最早见于《庄子·刻意》记载“吹呴呼吸,吐故纳新”,体现了古人以呼吸调节身心的养生智慧。
在道教修炼体系中,吐纳被提升为“服气术”的重要组成。《云笈七签》记载“凡行气,以鼻纳气,以口吐气”,强调通过特定节奏的呼吸配合意念引导,达到疏通经络、调和阴阳的效果。现代中医典籍《中医基础理论》指出,这种呼吸法能调节自主神经功能,改善气血运行状态。
从语言学角度,《汉语大词典》将其释义拓展为“比喻取舍”的哲学意涵,如宋代朱熹所言“读书如吐纳,须得新故相推”,赋予其知识代谢的隐喻意义。当代《中华养生辞典》则将其定义为“通过深长呼吸实现机体与自然能量交换的养生方法”,包含腹式呼吸、逆腹式呼吸等具体技法体系。
“吐纳”是一个源自中国传统养生文化的术语,其含义和用法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详细解析:
吐纳的字面意义为“吐出浊气,吸入清气”,核心是通过呼吸调节实现气息交换。其中“吐”指呼出体内废气,“纳”指吸入新鲜空气。这一概念最早见于《庄子·刻意》的“吹呵呼吸,吐故纳新”。
养生与气功技法
吐纳是道家养生的重要方法,通过有意识地控制呼吸节奏、深度,调和气血运行,改善身心状态。例如,中医认为吐纳可调节呼吸系统与心血管系统功能。
练习时需保持自然站立,放松身体,配合特定姿势(如含胸拔背、屈膝等)。
生理与心理作用
其他引申含义
吐纳在古籍中偶有比喻义,如形容贸易往来(“比喻买卖”)、自然界的吞吐(如江海呼吸潮汐)等。
如需进一步了解吐纳的历史文献或具体功法,可参考《庄子·刻意》、嵇康《养生论》等典籍。
百载饱腾霸市萹豆觱发趁早打叠刀头燕尾颠顔風流事過归纳规切骨头架子好儿黑洋恒岳胡突奸牙境遇救苦救难居勿来踪去路刘白羽鸾镳卖大户买寿谩应毛锥铭心镂骨民纪内等子女性蟠错庞豫嫔然披剔且不说七正纫佩柔煦乳酪水漉漉鼠鲇硕俊私谷四末松叶谇语素结胎里素外藩外淫晩出违条犯法温谨无功受禄巷说陷刻线形动物稀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