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灾殃。 晋 袁宏 《后汉纪·顺帝纪二》:“故怨讟溢乎四海,神明降其祸孽。”
祸孽(huò niè)是汉语复合词,由“祸”与“孽”两个语素构成,其核心含义指灾祸与罪孽,常引申为招致灾难的恶行或根源。以下从词典释义、字源演变及文化内涵三方面详解:
灾祸与罪过的统称
指人为或环境引发的重大灾难,常伴随道德层面的谴责。如《汉语大词典》释为:“灾祸与罪孽”,强调其双重属性——既是客观灾难,又是主观恶行所致的结果。
来源:《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
罪恶的根源或诱因
喻指引发灾祸的根本原因,如《现代汉语规范词典》释:“酿成灾祸的罪孽”,突出其因果关联性。
来源:《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祸”(huò)
甲骨文象形为“卜骨裂纹”,古人视异常裂纹为凶兆,《说文解字》释:“害也,神不福也”,本义为神灵降下的灾害,后泛指一切灾难。
来源:《说文解字注》(段玉裁)
“孽”(niè)
本义指旁出的枝芽,《说文》释:“庶子也”,引申为非正统的、有害的事物。后与“蘖”通假,表“树木砍伐后重生的分枝”,暗含“非正常滋生”之意,故衍生“罪恶”“妖孽”等义。
来源:《汉字源流精解字典》(人民教育出版社)
道德因果的体现
儒家文化中,“祸孽”常与“德不配位”关联。《左传·隐公元年》载“多行不义必自毙”,暗示恶行积累终成祸孽。
来源:《左传译注》(中华书局)
宗教中的业报观念
佛教将“孽”视为“业障”,认为恶因(孽)必招苦果(祸),如《坛经》云:“一念恶即殃至”,强化了祸孽的因果逻辑。
来源:《坛经校释》(中华书局)
结论:“祸孽”是兼具灾祸实然性与道德应然性的复合概念,既反映古人對灾难的认知,亦承载伦理警示功能。其释义需结合字源演变、文化语境综合理解,核心始终围绕“恶因致恶果”的哲学框架。
参见:《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中国传统文化关键词》(北京大学出版社)
“祸孽”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祸孽”合指因自身过错或罪恶引发的灾殃,强调因果报应的观念。例如:
晋代袁宏《后汉纪·顺帝纪二》曾用:“神明降其祸孽”。
该词隐含对行为后果的警示,常用于描述因错误行为(如内部矛盾、道德缺失)导致的严重后果,如“祸起萧墙”即与此相关。
拼音为huò niè,注音符号为ㄏㄨㄛˋ ㄋㄧㄝˋ。若需进一步了解相关成语或例句,可参考古籍或权威词典。
庵庐滨绥铁路璧润步仞程命称俗尘腻刍议登杀點主鼎赐抖搂精神法律规范反光敷敷凫鸭故步罕见恨不能晃煜缓征慧眼识英雄脚踩两只船京音大鼓炯烛九宝就要积忧犒设轲思困餧凉拌觉鳞错鸾困凤慵蔫主意判断力盘养破械气褊清候七言肉灯台塞性赏钱朔管私簿司疆四屋俗主天作孽,犹可违;自作孽,不可活通衢大邑偷工王萯蚊子木无角龙遐方絶壤现况暇息协规挟细拿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