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指辞官引退之志。 唐 吕温 《<裴氏海昏集>序》:“公为海昏之会,以礼义相诲,故其诗恬淡,退志庄直。” 蔡东藩 许廑父 《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二四回:“ 春煊 生性强项,还打算背城一战,经不得 荣新 退志已决,又苦劝 春煊 道:‘老师春秋已高,正好和 荣新 优游林下。’”
“退志”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略有差异,但核心指向“放弃志向”或“辞官隐退”的意图。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放弃志向
指个人主动放弃原有的理想、抱负或进取心,失去奋斗动力。这一解释多见于现代语境,强调心理层面的退缩()。
辞官引退
传统用法中特指官员主动辞去官职、归隐田园的志向。例如唐代吕温在《裴氏海昏集序》中提到的“退志庄直”,即描述文人淡泊名利的状态()。
文学与历史语境
多用于描述古代官员或文人的隐退选择,如:“任教主威福自用,我四兄弟早萌退志”()。
现代引申义
可泛指个人在事业、学业等领域的退缩,例如:“面对挫折,他心生退志,不再坚持原计划”()。
如需查看更多例句或来源,可参考汉典、查字典等平台()。
退志(tuì zhì)是一个由两个汉字组成的词语,指的是对于志向、目标或理想的放弃或放低。
退字的部首是辶(chuò), 笔画数为5;志字的部首是心(xīn),笔画数为7。
《退志》一词的来源可追溯至中国古代的儒家文化。在儒家思想中,志向被视为个人的追求和奋斗目标,是追求圣贤境界的重要内容。然而,社会多变和个人境遇的改变可能导致个体对志向的调整和放弃,从而形成了“退志”的概念。
《退志》的繁体字为《退志》。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退字的旧字形为退,而志字的旧字形为誌。
1. 他曾经对音乐充满热情,但现在因为生活的压力开始退志了。
2. 面对困难,他选择了退志,转而追求更现实的目标。
退步、退缩、退让、退休、退化
放弃、放低、拜山盟、背水一战
坚持、追求、积极、向前、超越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