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古代天子之服绘绣的十二种图象。衣绘日、月、星辰、山、龙、华虫,称上六章;裳绣宗彝、藻、火、粉米、黼、黻,称下六章。《周礼·春官·司服》“王之吉服,祀昊天上帝,则服大裘而冕” 汉 郑玄 注:“《书》曰:‘予欲观古人之象:日、月、星辰、山、龙、华虫作繢,宗彝、藻、火、粉米、黼、黻希绣。’此古天子冕服十二章。” 孙诒让 正义:“日也,月也,星也,山也,龙也,华虫也,六者画以作绘,施於衣也;宗彝也,藻也,火也,粉米也,黼也,黻也,此六者紩以为绣,施之於裳也。” 清 恽敬 《十二章图说序》:“古者十二章之制始於 轩辕 ,著於有 虞 ,垂於 夏 殷 ,详於有 周 ,盖二千有餘年。” 鲁迅 《致*********国徽拟图说明书》:“考诸载籍,源之古者,莫如龙,然已横受抵排,不容作绘,更思其次,则有十二章。”
“十二章”释义
“十二章”是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贵族礼服上象征权威与德行的十二种纹饰,源自《尚书·益稷》,为历代舆服制度的核心元素。其具体含义如下:
日、月、星辰
代表光明普照、泽被万物,象征帝王至高无上的地位与恩德。
来源:《尚书·益稷》载“日月星辰,山龙华虫”,孔颖达疏释为“取其明也”。
山
象征稳重崇高,寓意帝王治国如山川稳固,恩泽四方。
来源:《周礼·春官·司服》郑玄注:“山,取其能云雨或镇也。”
龙
喻指帝王应时而变、神通广大的统治力,亦代表天威。
来源:《说文解字》:“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
华虫(雉鸡)
象征文采昭著与礼仪文明,彰显帝王德行之华美。
来源:《礼记·王制》郑玄注:“华虫,五色之虫”,喻礼乐教化。
宗彝(祭祀礼器)
刻虎、蜼(长尾猴)纹,寓意忠孝智勇,体现承祖训、守纲常。
来源:《周礼·春官》贾公彦疏:“宗彝,虎蜼也,取其威猛孝义。”
藻(水草)
代表洁净清廉,如水流涤瑕,象征帝王明辨是非。
来源:《礼记·玉藻》孔颖达疏:“藻,水草之有文者,取其洁也。”
火
象征光明磊落与帝王盛德如火焰炽热不息。
来源:《尚书大传》:“火,取其明也。”
粉米(白米粒)
寓意滋养众生,体现帝王养育万民之责。
来源:《尚书·益稷》郑玄注:“粉米,取其养也。”
黼(斧形纹)
黑白相间的斧形,象征决断果敢、裁割是非。
来源:《周礼·考工记》:“白与黑谓之黼,斧形,取能断也。”
黻(“亚”形纹)
青黑相背的弓形,代表君臣相济、明辨善恶。
来源:《尔雅·释器》:“黻,黑与青相次,取背恶向善。”
十二章纹自周代萌芽,至东汉明帝正式定为帝王冕服制度,唐代完善为天子专属(《唐会要·舆服》),明清沿用不辍(《明史·舆服志》)。其核心价值在于:
学术参考:
“十二章”在不同语境中有不同含义,以下为两种常见解释:
十二章纹是中国古代帝王及高级官员礼服上的十二种纹饰,象征至高无上的权力与德行。其组成及含义如下:
上六章(衣绘)
下六章(裳绣)
历史渊源:十二章纹最早见于《周礼》,汉代郑玄注解《尚书》时明确其形制,后成为历代帝王服饰的核心元素。
《论语》十二章
指《论语》中选录的十二段经典文句,内容涉及学习、修身、处世等儒家思想。例如:
《道德经》第十二章
讨论感官欲望对人的影响,强调“圣人”应追求内在需求而非外在诱惑(如“五色令人目盲”)。
如需更完整信息,可参考权威历史文献或《周礼》《尚书》等古籍记载。
百衲本般肠抱瓮灌园不安于室陈诗从许催督奠边府冻树东正教顿锡二林风水狗舌官家管帐故鬼谷口耕和嫔洪亮话差驩爱火伴奸隐教会学校揭示井底鼃静室空头交易阔疏落水狗卖风情慢慠每岁孟夏敏练末游抛盘喷雾器普告乾薪全套桑田沧海三科骚困升恒耍性子睡菜四类滩碛逃婚髫年玩时贪日畏畏文缋五讲四美衔称线条孝顺小靥息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