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亦作“蹵讨”。追迫讨伐。《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今使征西将军 邓艾 督帅诸军,趣 甘松 、 沓中 以罗取 维 , 雍州 刺史 诸葛绪 督诸军趣 武都 、 高楼 ,首尾蹵讨。”
“蹴讨”在现代汉语中属于较为罕见的复合词,其含义需结合单字本义及历史语用进行分析。据《汉语大词典》释义,“蹴”读作cù,本义为“踩踏”,引申为“急促”“逼迫”之意,如《孟子·告子上》“蹴尔而与之”即用此义;“讨”则指“征伐”“谴责”,如《左传·宣公二年》“亡不越竟,反不讨贼”。
组合成词后,“蹴讨”可解作“以急促逼迫之态进行声讨或征伐”,多用于描述带有压迫性的批判行为。该词在明清文献中有零星用例,如明代张溥《五人墓碑记》注疏中提及“士人蹴讨奸佞之状”,现当代文学作品中偶见用于增强文言语感。商务印书馆《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将此类复合词归类为“文言遗存词汇”,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其修辞色彩。
“蹴讨”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解释如下:
“蹴讨”指追迫讨伐,即通过追击和压迫的方式进行征讨。该词在古籍中多用于军事语境,强调对敌人的紧迫性打击。
组合后,“蹴讨”即通过追击并施加压力来实施讨伐。
《三国志·魏志·陈留王奂传》中记载:
“今使征西将军邓艾督帅诸军,趣甘松、沓中以罗取维,雍州刺史诸葛绪督诸军趣武都、高楼,首尾蹵讨。”
(注:“蹵讨”为“蹴讨”的异体写法)
该词多见于历史文献,描述古代战争中前后夹击或持续追击的战术,现代汉语中已较少使用。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参考《三国志》原文或《汉典》等权威辞书。
板帐钱包谷编剗便马侪伍敕符雌雉啼毳布待优大宪台多灾多难凡小费工废熄工架鳏鳏馆券翰长好汉喉脣互市交牒笄导九钟局踀聚生巨毋霸空姐两台吏节沥霤龙窠龙战鱼骇罗午马薰明资匠嬭牙驽筋傍州判却辟喻跷腿倾目穷国求婚秋搜弃远绳举勝談射意石坊素采天界体虱土力鼍皷玩臣梧台宪防献纳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