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竖在灵柩前标志死者官职和姓名的旗幡。多用绛帛粉书。品官则借衔题写曰某官某公之柩,士或平民则称显考显妣。另纸书题者姓名粘于旌下。大敛后,以竹杠悬之依灵右。葬时取下加于柩上。《周礼·春官·司常》:“大丧,共铭旌。” 唐 李白 《上留田行》:“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於此举铭旌。” 清 蒋士铨 《临川梦·哱叛》:“铭旌字,谁结个灵堂掛?” 郭沫若 《满江红·天外人归》词:“高树铭旌三叩首,跪参导弹孤哀样。”
铭旌是中国古代丧葬礼仪中的重要物品,具体解释如下:
基本定义
又称明旌,是竖立在灵柩前的长条形旗幡,主要用于标识逝者的身份信息。品官会标注官职(如「某官某公之柩」),平民则称「显考/显妣」(对父母尊称),另附书写者姓名于旌下。
形制与材质
礼仪功能
历史演变
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司常》,唐代李白《上留田行》、清代蒋士铨剧作等文献均有提及。现代丧礼中,铭旌更多作为缅怀逝者的象征物,形制较古代简化。
文化意义
既体现古代等级制度,也反映「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观念。郭沫若在《满江红·天外人归》中借用铭旌表达哀思,可见其文化影响深远。
如需了解具体操作或地域性差异,可参考《仪礼》《礼记》等古籍,或查阅中的民俗研究资料。
铭旌(míng jīng)是一个汉字词语,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分别是 “金” 和 “支”,总共有12画。它的发音是 míng jīng。
“铭旌”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书法艺术。铭指的是刻字,旌则是指悬挂的旗帜或标语。将两者合在一起,表示“刻字为纪念或纪录”。所以,“铭旌”可以理解为刻字而成的标志或纪念物。
在繁体字中,铭旌的写法是「銘楣」。这种写法保留了“金”和“支”的形状,但对部分部首的书写有所变化,以使字体更加复杂和繁华。
在古时候的汉字写法中,铭旌的形状与现在写法相比有一些差别。由于笔划的书写方式不同,所以整个字的形状略有变化。但是,整体上看,铭旌的基本构造并没有太大改变。
以下是一些使用“铭旌”一词的例句:
1. 他为了感谢老师的辅导,特地制作了一块铭旌送给老师。
2. 这座铭旌是为了纪念英勇牺牲的战士而建立的。
铭文、铭记、旌旗、金铭、支撑
标志、纪念碑、纪念馆、纪念品、纪念堂
忘记、不关注、遗忘、漠视、疏忽
傲头傲脑宝璐不尴尬超忽闯劲储宰单传點葉吊水迭次碓机堆纱凡俦粉绿府馆圪蛋宫童归畝鼓子船海军衫颔雪红青后坐淮左火车头家居教育界交诤杰士戒行羁防进伐刻溪款望髡翁莲花漏零替马士眇眡念酸浓包攀摩贫虚穷暮弃损瑞令赡部商节十不当一首尾共济疏莽说闲话噝溜松耳石田户蹄躈卫鼎文刺县舆小家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