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铭旌的意思、铭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铭旌的解释

竖在灵柩前标志死者官职和姓名的旗幡。多用绛帛粉书。品官则借衔题写曰某官某公之柩,士或平民则称显考显妣。另纸书题者姓名粘于旌下。大敛后,以竹杠悬之依灵右。葬时取下加于柩上。《周礼·春官·司常》:“大丧,共铭旌。” 唐 李白 《上留田行》:“昔之弟死兄不葬,他人於此举铭旌。” 清 蒋士铨 《临川梦·哱叛》:“铭旌字,谁结个灵堂掛?” 郭沫若 《满江红·天外人归》词:“高树铭旌三叩首,跪参导弹孤哀样。”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铭旌(也作“明旌”)是汉语中一个具有特定文化内涵的词汇,主要在中国传统丧葬礼仪中使用,指代一种标识死者身份信息的旗幡。其详细释义及文化背景如下:


一、基本释义

  1. 定义

    铭旌指旧时出殡时竖立在灵柩前、书写死者姓名与官职(或身份)的长条形旗幡,用以标识逝者身份,引导灵柩行进。

    来源:《汉语大词典》(第二版),商务印书馆,2021年。

  2. 形制特征

    通常以绛帛(深红色绸布)制成,长度依礼制有严格规定。据《仪礼·士丧礼》记载,士阶层的铭旌长度约为三尺,而贵族等级越高,铭旌尺寸越长。

    来源:《仪礼·士丧礼》,收录于《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影印本。


二、文化功能与礼仪意义

  1. 身份标识

    铭旌的核心作用是昭示逝者身份,其文字需由身份尊贵者(如族长、官员)题写,内容包含籍贯、姓名、生卒年月及官职(若有),是丧礼中“辨尊卑”的重要载体。

    来源:彭林《中国古代礼仪文明》,中华书局,2004年。

  2. 引魂归葬

    在传统灵魂观念中,铭旌被认为具有引导亡魂归于墓穴的功能。《礼记·檀弓上》载:“铭,明旌也。以死者为不可别已,故以其旗识之。”

    来源:《礼记·檀弓上》,上海古籍出版社点校本。


三、历史演变与现代遗存

  1. 周代起源

    铭旌制度可追溯至周代丧礼,最初为贵族专享,后逐渐普及至民间。汉代出土的帛画(如马王堆T形帛画)被视为铭旌的早期实物形态。

    来源:杨宽《中国古代陵寝制度史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年。

  2. 当代遗风

    现代部分传统丧仪中仍可见简化版铭旌,多以白布或红布书写姓名,悬挂于灵堂或送葬队伍前列,多见于农村及宗族文化保留较好的地区。

    来源:徐吉军《中国丧葬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2年。


四、相关文献与延伸阅读

(注:部分文献因版权限制未提供链接,读者可通过权威图书馆或学术数据库检索。)

网络扩展解释

铭旌是中国古代丧葬礼仪中的重要物品,具体解释如下:

  1. 基本定义
    又称明旌,是竖立在灵柩前的长条形旗幡,主要用于标识逝者的身份信息。品官会标注官职(如「某官某公之柩」),平民则称「显考/显妣」(对父母尊称),另附书写者姓名于旌下。

  2. 形制与材质

    • 材质:以绛色(深红色)帛布为主,文字用白色或粉色书写。
    • 结构:由竹竿支撑,长度根据身份不同有定制,如《仪礼》记载士人用三尺竹杠,帛布尺寸亦有等级差异。
  3. 礼仪功能

    • 标识作用:区分棺柩主人,防止混淆(《礼记》称「以逝者为不可别己,故以其旗识之」)。
    • 随葬流程:大殓后悬于灵柩右侧,下葬时覆盖于棺上,成为棺柩组成部分。
  4. 历史演变
    最早见于《周礼·春官·司常》,唐代李白《上留田行》、清代蒋士铨剧作等文献均有提及。现代丧礼中,铭旌更多作为缅怀逝者的象征物,形制较古代简化。

  5. 文化意义
    既体现古代等级制度,也反映「事死如事生」的孝道观念。郭沫若在《满江红·天外人归》中借用铭旌表达哀思,可见其文化影响深远。

如需了解具体操作或地域性差异,可参考《仪礼》《礼记》等古籍,或查阅中的民俗研究资料。

别人正在浏览...

安地闇练阿爷百君子败名敝衣糲食昌博车辆厂称便春笋怒发戳弄催妆诗儿童福利院发愤忘食反听收视风挡浮名薄利恭敬不如从命钩葛拐儿广成子惯窃合繻画布卉汩见亮积浪井井有方鐻鍝凯期岿然仂句敛然逦连吏民辘车卢延让梅籔明光锃亮冥境泌丘判处旁雪皮草行起劲奇文共赏山物示爱束手就禽宿居泰运探使特将途饰枉错相表相况憢啬枭张谢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