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策名的意思、策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策名的解释

(1).“策名委质”之省。《后汉书·蔡邕传》:“吾策名 汉 室,死归其正。” 唐 独孤及 《癸卯岁赴南丰道中闻京师失守寄繇韩幼深》诗:“种田不遇岁,策名不遭时。” 明 张煌言 《答唐枚臣书》:“某生也晚,不及见盛 明 之典型,始策名而輒遭国难,故署名削牘之仪,益为闕焉。”《花月痕》第一回:“上既不能策名于朝,下又不获力于家。”参见“ 策名委质 ”。

(2).谓科试及第。 五代 王定保 《唐摭言·梦》:“ 钟辐 , 虔州 南康 人也,始建山斋为习业之所,因手植一松於庭际,俄梦朱衣吏白云:‘松围三尺,子当及第。’ 辐 恶之。尔来三十餘年, 辐 方策名,使人验之,松围果三尺矣。” 金 董解元 《西厢记诸宫调》卷一:“平日春闈较才艺,策名屡获科甲。”

(3).谓报名参加科举考试。 唐 白行简 《李娃传》:“二岁而业大就,海内文籍,莫不该览,生谓 娃 曰:‘可策名试艺矣。’ 娃 曰:‘未也,且令精熟,以俟百战。’”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策名"是汉语中具有历史意蕴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两个角度解析:

一、科举制度中的身份记录 指古代士子通过科举考试后,将姓名登记于官册的行为,象征正式获得功名。此用法源于《汉语大词典》的释义:"策名,谓科试及第"。例如《后汉书》中"策名委质"即指士人通过考试后向君主效忠的仪式。

二、仕途身份的书面确认 广义指在官府文书中正式记录官员姓名,作为任职凭证。《古代汉语词典》将其引申为"指出仕任职",如《左传·僖公二十三年》"策名委质"即表示将姓名书于简策,确立君臣关系。

注: 汉语大词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1994年. 王力等编.《古代汉语词典》.中华书局,1999年.

网络扩展解释

“策名”是一个汉语词汇,具有多重含义,需结合语境理解:

一、成语含义(主流解释)

指通过巧妙策略或智慧进行命名或命题,形容人善于起名或设计。源自《史记·留侯世家》中战国时期赵国大臣留侯的故事。

二、历史与科举相关含义

  1. “策名委质”之省
    指出仕为官,将姓名登记在君主名册以示效忠,常见于《后汉书》《唐摭言》等古籍。

    • 例:“吾策名汉室,死归其正”(《后汉书·蔡邕传》)。
  2. 科举及第或参与考试
    唐代文献中,“策名”可指通过科举考试(如进士及第)或报名应试。

    • 例:“可策名试艺矣”(《李娃传》)。

三、补充说明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判断词义,优先参考权威字典对成语的解释。

别人正在浏览...

哀喜交并崩乱不相问闻猜间常分长汉朝长赤鸟夹日出主瘁瘁法网府守辅殷敷佑钢骨功成不居管着过江之鲗过氧还炮赫爔和悦黄风雾罩荒亲黄森森会射惛瞢或体翦弊绛生交辨杰骜解军济功稽考决命争首瞌铳冷眼旁观廉级厉精麟褭柳八洛川麪豉南洋公学蓬荜起火热门货柔莹繖盖三俎神府煤田特奇投充兔楮佗城外求晚市文话吴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