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两个头。 汉 刘向 《列女传·孙叔敖母》:“ 叔敖 见蛇,两头岐首,杀而埋之。” 宋 王安石 《寄虔州江阴二妹》诗:“又如岐首蛇,南北两欲驰。”
“岐首”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在不同语境中存在差异,需结合文献和用法综合分析:
基本含义
指物体具有两个头部的形态特征,常见于描述蛇类等生物的分叉现象。例如《列女传》记载孙叔敖幼年时曾见“两头岐首”的蛇,杀而埋之。
文学引申
宋代王安石在诗中用“岐首蛇”比喻事物分向南北的态势,表达矛盾或分离的意象。
易混淆概念辨析
需注意与成语“歧路亡羊”中的“歧”(分岔)区分。部分词典(如)将“岐首”解释为“在分岔路口犹豫”,但根据古籍用例和权威词典,该词核心含义更偏向具体形态描述,而非抽象选择困境。
该词本义指双头生物,后衍生出矛盾、分向的文学意象。使用时应优先依据《列女传》《王安石诗集》等文献中的具体语境。
《岐首》一词是指相交的道路分岔的地头。也可以引申为指问题、意见等的分歧点。
《岐首》的部首是“山”字旁,拆分成“山”和“(口)髙”。它的总笔画数为12画。
《岐首》是一个古代汉字,最早出现在《说文解字》中,字义中的意思是路口的岐口。
《岐首》的繁体字为「岐首」。
古代汉字《岐首》的写法与现代略有不同,其中「髙」的部分在古代写作「高」。
1. 他们的观点在这个问题上存在岐首,无法达成一致。
2. 路上出现了三条岐首,我们不知道应该选择哪条路。
1. 岐路:指分岔的道路。
2. 岐点:指道路或思想等的分歧点。
3. 岔口:道路分歧处。
4. 岔道:分岔的道路。
1. 分岔:指道路分开、分叉。
2. 分歧:指意见或观点的不一致。
共同点,一致之处。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