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实封的意思、实封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实封的解释

(1).诸侯实际可以占有的土地。 清 江永 《周礼疑义举要》卷二:“诸侯之地,土田为实封。”

(2).古代封建国家名义上封赐给功臣贵戚食邑的户数与实际封赏数往往不符,实际上赐与的封户叫实封。《资治通鉴·唐玄宗开元十年》:“十一月乙未,初令宰相共食实封三百户。” 胡三省 注引《唐会要》曰:“旧制,凡有功之臣赐实封者,皆以课户先準户数,州县与国官、邑官执帐,供其租调,各準配租调,远近,州县官司收其脚值,然后付国邑官司。其丁準此,入国邑者收其庸。” 宋 高承 《事物纪原·官爵封建·实封》:“《通典》曰: 唐 封公侯无国土,其加实封者,则食其所封之户,分食诸郡,以租庸调给。沿革曰 魏 黄初 间,爵自关内侯不食邑,但虚封而已。故 唐 因之加实封。《宋朝会要》曰: 唐 制食实封者,户给縑帛,每赐爵递加一级, 唐 末及 五代 始有特加邑户,而罢实封之给,今位为虚名也。” 宋 欧阳修 《观文殿大学士行兵部尚书西京留守赠司空兼侍中晏公神道碑铭》:“﹝ 晏 ﹞勋上柱国,爵 临淄侯 ,食邑万二千户,实封三千七百户。”

(3).密封;固封。 宋 司马光 《乞去新法之痛民伤国者疏》:“但乞下詔使吏民皆得实封上言,庶几民间疾苦无不闻达。” 宋 秦观 《鲜于子骏行状》:“ 庆历 中,天下大旱,有詔,中外臣僚实封言事。”《元典章·圣政一·求直言》:“自今凡政令之未便,人情之未达,朝廷得失,军民利害,有上书陈言者,皆得实封呈献。”《水浒传》第十八回:“这实封公文,须是观察自己当厅投下。”

(4).指密封的奏折。 元 刘祁 《归潜志》卷九:“卒既至 赵 所,先授以省符,次白有礼部实封。 赵公 疑讶,不知为何事,启之,乃 杨公 诗一首也。” 明 刘若愚 《酌中志·内臣职掌纪略》:“或 懋勤殿 板房看文书,硬拆实封,高声朗诵。”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实封,作为一个汉语复合词,由“实”(意为真实、实际)和“封”(意为封住、封爵或封地)组成,在权威汉语词典中主要指实际封地或真实密封的概念。根据《汉语大词典》,实封被定义为“君主授予臣子的实际领土和统治权”,强调其与“虚封”(仅名义封号而无实权)的区别。这一术语根植于中国古代封建制度,尤其在周朝至唐朝时期盛行,用于描述诸侯或功臣获得的真实土地管辖,而非象征性荣誉。

在历史语境中,实封体现了封建社会的权力分配机制。例如,在唐朝,实封制度允许皇帝将特定区域的税收、军事和行政权下放给贵族,以巩固统治;据历史学者研究,这种制度促进了地方自治但也常引发割据风险。现代汉语中,实封的用法较少见,但可引申为“真实密封”或“封存实物”,如文献保存或物品保密场景,强调其不可篡改的特性

网络扩展解释

“实封”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中的术语,根据历史文献和制度演变,其含义可分为以下四类:

一、诸侯实际占有的土地

指分封制下诸侯实际控制的领土范围,区别于名义上的封地。例如清代学者江永在《周礼疑义举要》中提到“诸侯之地,土田为实封”。这一概念反映了分封制中虚名与实际权力的差异。

二、食邑封户的实际数量

古代封赏功臣时,名义食邑户数与实际收益户数常不一致:

三、密封的奏折

指官员通过密封渠道直接向皇帝呈递的文书:

四、密封动作

广义指对物品进行固封的行为,如文书封存、赏赐封缄等,强调物理层面的密封措施。


历史演变:实封制度始于唐代,主要用于区别虚封与实权。宋代延续此制但逐渐虚名化,至元代仍保留密封奏事的行政功能。这一概念反映了古代封赏制度中名实分离的特点,兼具政治权益与行政程序的双重属性。

别人正在浏览...

安立办道半死半生辨析徧行宾入如归不逮猜忌沧茫颠委独孤部独锦蛮凡才发行人桴炭伏卧干忤耿节拱揖指挥光泽桂粉锅灶寰瀛图见不得坚卧脚程径捷卷须开匮凯闱刊文瘌痢头粮运列如盭夫轮换沦替命釂纆徽内丹农副产品批汇起居注佉经驱散散簪绳床瓦灶身先士众施号发令矢死受命玺四步舞蒐讨碎芳通属头正颓塌讬附未石西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