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言皆用,都用。《管子·国蓄》:“王者不可毕用,故五者徧行而不尽也。” 马非百 新诠:“《国准篇》云:‘请兼用五家而勿尽也。’又云:‘五家之数,皆用而勿尽’《轻重戊》云:‘并用而毋俱尽也。’即此‘徧行而不尽’之意。”
(2).周游,到处行走。《荀子·性恶》:“足可以徧行天下,然而未尝有能徧行天下者也。”
(3).普遍施行。《汉书·高帝纪下》:“从入 蜀 汉 ,伐 楚 ,赏未徧行,今封此,何功?”
(4).佛教语。指任何认识发生时,都会生起的心理活动。因带有普遍性,故名。 清 龚自珍 《通明观科判》:“初禪第二支之观,又为四支如左:观心行。大行。徧行。随意。”
“徧行”是一个古汉语词汇,其中“徧”是“遍”的异体字(现代已统一用“遍”),读作biàn,意为普遍、全面;“行”读作xíng,意为施行、行走或行动。组合起来有以下两种常见解释:
普遍施行
指某种规则、政策或行为在广泛范围内被推行。例如《汉书》中“徧行天下”可理解为某种政令全面施行于各地。
走遍各处
表示足迹遍布某个区域,如“徧行山川”即走遍山川大地。该用法常见于古籍中对游历或考察的描述。
由于“徧”字已不常用,现代语境中建议使用“遍行”。若您遇到具体古文用例,可提供上下文进一步分析其含义。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