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凡才的意思、凡才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凡才的解释

平庸的才能。《三国志·吴志·鲁肃传》“ 周瑜 病,因上疏曰:‘当今天下,方有事役…… 瑜 陨踣之日,所怀尽矣’” 裴松之 注引 晋 虞溥 《江表传》:“ 瑜 以凡才,昔受 讨逆 殊特之遇,委以腹心,遂荷荣任,统御兵马,志执鞭弭,自效戎行。” 南朝 宋 刘义庆 《世说新语·方正》:“ 桓公 问 桓子野 :‘ 谢安石 料 万石 必败,何以不諫?’ 子野 答曰:‘故当出於难犯耳。’ 桓 作色曰:‘ 万石 挠弱凡才,有何严颜难犯!’” 唐 元稹 《为萧相让官表》:“臣猥以凡才,谬居重任。”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凡才是汉语复合词,由“凡”与“才”组合而成,其核心含义指平凡、普通的才能或资质,常含贬义色彩,用以形容人或事物缺乏出众之处。以下从字义、词义及语用角度详细解析:


一、字义溯源

  1. 《说文解字》释为“最括也”,本义为概括、平常,引申为普通、平庸。如《玉篇》:“凡,非一也。”强调其非独特、非卓越的特性。

  2. 《说文解字》注:“才,草木之初也。”本指草木初生之态,后转指人的天赋、能力。如《论语·子罕》“才难”,即感叹人才难得。


二、词义解析

凡才即“平庸之才”,具体包含两层含义:

  1. 资质普通:指天赋或能力处于一般水平,缺乏卓越潜质。

    例:《宋史·李沆传》:“沆曰:‘吾非不知,然今朝廷之才,恐非凡才可及。’”

    (李沆言:我并非不知,但当今朝廷所需人才,恐非平庸者所能胜任。)

  2. 成就有限:因能力平凡而难以取得显著成就,多用于谦称或客观评价。

    例:清代袁枚《随园诗话》:“凡才浅学,未敢轻议古人。”


三、语用特征

  1. 贬义倾向

    常与“高才”“奇才”对比,暗含对能力不足的批评或自谦。如苏轼《答李端叔书》:“轼少年时,读书作文,专为应举而已,既及进士第,自以为凡才。”

  2. 历史语境

    多见于古籍中对官员、文人的评价,如《明史·选举志》载科举制度“恐收凡才”,指选拔标准可能容纳平庸者。

  3. 现代用法

    当代仍用于文学评论或人物评价,如“此作虽工,终属凡才”(指作品技巧尚可但缺乏独创性)。


四、权威参考

  1. 《汉语大词典》(第二版)

    释“凡才”为“平庸的才能”,引《旧唐书·李德裕传》例证:“德裕以器业自负,特达不群,耻与凡才同进退。”

    (来源:上海辞书出版社,1997年)

  2. 《古代汉语词典》(商务印书馆)

    注:“凡才,指才能平常之人。”引《晋书·孙绰传》:“臣虽凡才,义在竭诚。”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4年)

  3. 《辞源》(第三版)

    释义:“普通之才。对杰出人才而言。”引宋代叶适《上宁宗皇帝札子》:“凡才小慧,不足以当大任。”

    (来源:商务印书馆,2015年)


“凡才”作为汉语经典词汇,承载了对能力层级的价值判断,其释义与用例在历代典籍中高度统一,体现了汉语对人才评价的细腻分层。

网络扩展解释

“凡才”是一个汉语词汇,以下是其详细解释:

1.基本含义

指普通人的才能,表示一般人的聪明才智,与“天才”相对。该词由“凡”(普通、一般)和“才”(才能)组成,强调平凡人也有自身潜力,常用于鼓励积极进取。

2.词源与用法

3.使用场景

多用于肯定普通人的价值,或自谦才能有限。例如:

4.延伸意义

部分语境中隐含“不突出但实用”的褒义,如“平凡才想伟大”。

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三国志》《世说新语》等文献。

别人正在浏览...

案剧北皿兵栏藏传佛教苍鸟巢居穴处笞棰淳悫醇酎道极貂裘匎刍頟頟纺织分然复写纸骨化风成硡隐吼鸣滑菜黄牛峡哗众取宠昏夺交托棘柴机谟黅天拘指老大儿了不得鲤簰留取丹心照汗青緑衣使者迷滞内辅捻指间狞鳞凝明拗强驽鈆肨袄戚宠轻华勤直如入无人之境埏垓升水饰动试额时范侍讲学士世乐睡脸秫酒淑姿随常题劒相配销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