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皇帝的言行录。两 汉 时由宫内修撰, 魏 晋 以后设官专修。 唐 宋 时凡朝廷命令赦宥、礼乐法度、赏罚除授、群臣进对、祭祀宴享、临幸引见、四时气候、户口增减、州县废置等事,皆按日记载。 元 明 以后趋于简单。《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太后﹞自撰《显宗起居注》,削去兄 防 参医药事。”《旧唐书·经籍志上》:“乙部为史,其类十有三:……五曰起居注,以纪人君言动。”《二刻拍案惊奇》卷四十:“[生作牀下出介]:‘若有史官在旁,也该载入起居注了。’”亦省称“ 起居 ”。《宋书·志序》:“今以 班固 、 马彪 二志, 晋 宋 《起居》,凡诸记註,悉加推讨,随条辨析,使悉该详。”
(2).职官名。负责侍从皇帝、记载皇帝的言行。 魏 晋 及 南北朝 多以著作郎兼修《起居注》, 北魏 始置“起居令史”,另有“修起居注”,“监起居注”等官。 隋 代于内史省设“起居舍人”。 唐 宋 又于门下省设“起居郎”和“起居舍人”分掌其事。 元 代以给事中兼修《起居注》。 明 初曾专设起居注。 清 代以翰林、詹事等日讲官兼充,称“日讲起居注官”。参阅 唐 刘知几 《史通·史官建置》、《通典·职官三》、《续通典·职官》。
起居注是中国古代由专职史官记录的帝王言行实录,属于官方史学文献的重要类别。其核心含义与特征如下:
起居注指古代史官逐日记载皇帝言行、朝政事务及宫廷生活的编年体史料。字面释义中,“起居”原指日常作息,引申为帝王一举一动;“注”即记录、注释。该词最早见于《汉书·艺文志》,特指“君举必书”的宫廷档案形式。
史官(如起居郎、起居舍人)侍从皇帝左右,详尽记录其诏令、言行、朝议及政务决策,形成原始史料。如《新唐书·百官志》载:“起居郎掌录天子起居法度,季终授之于国史。”
通过“不虚美,不隐恶”的直书传统(源于董狐、南史氏等史家精神),对帝王形成道德约束。唐代史官褚遂良曾拒唐太宗观起居注,强调“善恶必记”的独立性。
起居注是编纂国史、实录的原始依据。司马光《资治通鉴考异》多次引用唐代起居注,印证其史料价值。
现存较完整的起居注包括:
权威参考文献:
“起居注”是中国古代史官制度中的重要概念,包含双重含义:
指记录帝王日常言行及国家大事的官方文献。其内容涵盖:
指负责记录帝王言行的专职官员,发展脉络为:
作为历代编修正史的核心素材,起居注具有极高史料价值。其制度演变反映了古代皇权与史官监督机制的互动关系。
(注:以上内容综合自多个来源,由于部分网页权威性较低,建议结合《唐六典》《史通》等古籍进一步考证)
贬讥愊实奰屓采礼采録禅规朝礼词因怠散丹掖大庭广众动发东沙群岛斗合杜门却扫騑騑分崩离析膏油光标涵育见溺不救伽子解析旌旗攫拏倨侮开科灵越力争陆居满业麋腊敏博之学明德门鸣舞戗台栖迟燃糠自照荣味散犯扇风沙汰时祭施耐庵拾人唾涕收拙税率素王太过擿抉同年録亡过王位韡如汙樽抔饮遐传鲜馥崤潼写字间薪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