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独孤部的意思、独孤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独孤部的解释

匈奴 部落之一。《资治通鉴·晋孝武帝太元元年》:“ 代王 什翼犍 使 白部 、 独孤部 南御 秦 兵,皆不胜。” 胡三省 注引 令孤德棻 曰:“ 魏 氏之初,三十六部,其先 伏留屯 者,与 魏 俱起,为部落大人,遂为 独孤部 。”参见“ 独孤 ”。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独孤部是中国古代北方游牧民族部落之一,主要活跃于魏晋南北朝时期,是鲜卑族的重要分支。该部落在历史文献中常与拓跋部关系密切,对北魏政权的建立具有重要影响。以下从汉语词典及历史文献角度对其详细释义:


一、词源释义

“独孤”作为部落名称,源于鲜卑语译音。在《魏书·官氏志》中明确记载:“独孤氏,后改为刘氏。”其本义可能与鲜卑语中“神”或“首领”相关,象征部族的尊贵地位。该部以“独孤”为姓氏,后逐渐汉化融入中原姓氏体系。


二、历史沿革

  1. 起源与分布

    独孤部属鲜卑拓跋联盟,初居阴山以北(今内蒙古中部),后随拓跋鲜卑南迁至代北地区(今山西北部)。《资治通鉴》载其曾依附代国,为“鲜卑三十六国”之一。

  2. 与北魏的关系

    北魏道武帝拓跋珪幼年因部族内乱避难于独孤部,受其首领刘库仁庇护。后独孤部成为北魏建国的重要军事力量,并因功被列为“宗室十姓”之一。

  3. 姓氏演变

    北魏孝文帝推行汉化改革时,独孤部改姓为“刘”。隋唐时期,部分族人恢复“独孤”姓氏,如隋文帝皇后独孤伽罗、唐高祖李渊之母独孤氏等均出自该部。


三、文化影响

独孤部作为鲜卑与汉文化融合的代表,其姓氏在唐代成为关陇贵族集团的核心姓氏之一。据《新唐书·宰相世系表》统计,独孤氏在唐代共出宰相三人,门第显赫,印证了该部族在中古社会的持续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魏书·官氏志》(中华书局点校本)
  2. 《资治通鉴·晋纪》(司马光,中华书局)
  3. 《北史·匈奴宇文莫槐传》(李延寿,中华书局)
  4. 《中国姓氏大辞典》(袁义达主编,江西人民出版社)
  5. 《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欧阳修,中华书局)

(注:因部分古籍无直接网络链接,标注来源为权威出版物;电子文献可参考“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等古籍数据库。)

网络扩展解释

独孤部是五胡十六国时期活跃于中国北方的游牧部落,其具体含义和背景可通过以下要点解析:

  1. 族源属性
    独孤部属于匈奴后裔的分支,是匈奴在汉化过程中形成的三十六部之一。该部落与北魏(鲜卑政权)有密切关联,其先祖伏留屯曾作为部落大人与北魏共同崛起。

  2. 历史记载
    据《资治通鉴》记载,代王拓跋什翼犍曾派遣独孤部与白部共同抵御前秦军队,但未能取胜。这一事件发生于公元376年,反映了独孤部在北方政权军事活动中的参与。

  3. 部落地位
    独孤部作为北魏早期的重要盟友,在鲜卑政权扩张中扮演了关键角色。胡三省注引令狐德棻的记载指出,该部落属于北魏初期的核心三十六部之一。

  4. 名称演变
    “独孤”一词可能源于匈奴语译音,后逐渐演变为姓氏。该部落成员在北魏汉化政策下多改汉姓,如刘姓(如刘罗辰)。

如需进一步了解该部落的详细活动轨迹及与北魏的关系,可查阅《魏书》《晋书》等原始文献,或通过的学术解析获取扩展信息。

别人正在浏览...

阿谀曲从拔丛白玉腴板刺暴扬甂瓯博古苍鸾産母痨称讳琛丽串店代奏当权派倒纻翻机觝牛顿迹惰肆风棱干典歌台函牛昏莫奸凶噍咀节亮接亲截止畿解坎鼃克乱会计制度款附姱志困畏郎才女姿撩斗力能六文鸾闺麻俐冒取骂说命题迷逆漠然不动末士蓬赖麻直铺写峭寒桑稼三阳开泰筛帘商鉴烧杯哨尖儿事不过三吮取说话客膝关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