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犹时俗。 唐 孟郊 《劝善吟》:“顾余昧时调,居止多疏慵。”
(2).在一个地区流行的各种时兴小调、小曲,有的已发展成曲艺,有演唱,有伴奏。 姚华 《曲海一勺·时诗》:“是即今语所谓时调,其所流传,则《絃索西厢》,至今存焉。” 老舍 《四世同堂》二四:“上自王侯,下至旗兵,他们都会唱二簧、单弦、大鼓与时调。”
“时调”一词在不同语境中有以下两种主要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时俗、流行论调
指某一时期的社会风尚或流行观念。例如唐代孟郊的诗句“顾余昧时调,居止多疏慵”,其中“时调”即指当时的社会风气或主流思想。
地方性民间曲艺形式
指特定地区流行的民歌、小调或曲艺形式,通常具有演唱和伴奏,部分已发展为成熟的民间艺术。例如“天津时调”“北平时调”等。
流传广泛
时调通常流传时间悠久、范围广泛,例如《弦索西厢》等经典作品至今仍有传唱。
形式规范成熟
属于小调类民歌中发展较为完善的一类,既有基本旋律框架的稳定性,又能通过节奏、歌词等变化适应不同题材和地方风格。
表演形式多样
既有普通民众传唱,也有职业或半职业艺人在公共场所进行商业性表演。
常见时调类型包括:
如需更详细的分类或曲目示例,可查看权威词典(如汉典)或曲艺研究文献。
时调(shí diào)是一个汉字词语,意为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调子。它由部首“日”和“曲”组成。
时调的部首是“曰”(日的古体)。它的总笔画数为七画,其中部首笔画数为四画,右侧部分的笔画数为三画。
时调一词最早见于北宋杨万里的《方汤诗序》:“作歌词者,时用欢怡之调,故曰时调。”在古代,人们创作歌词时,会根据不同的时刻和情绪变化来调整调子,而这些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调子被称为时调。
时调的繁体为「時調」。
在古代汉字的书写中,时调的“调”字曾有“肎”作为其旁边部分。这个变体旁边的部分象征着人的形象。
1. 他根据不同的时调创作了一首美丽的歌曲。
2. 这首歌的时调适合晚上倾听,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
时光、时序、时刻、调整、调节、调动。
时间音调、适时调子。
固定调子、不变调。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