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蹈死的意思、蹈死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蹈死的解释

就死;赴死。 宋 王令 《唐介》诗:“寄语琐琐媒孽子, 介 纵蹈死吾何悲!”《明史·忠义传序》:“迨 庄烈 之朝,运丁阳九,时则内外诸臣,或陨首封疆,或致命闕下,蹈死如归者尤众。” 清 昭槤 《啸亭杂录·明非亡于党人》:“诸臣日谋恢復,蹈死如飴。”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蹈死"是汉语中具有强烈行为意向的复合动词,其核心含义指主动奔赴死亡,无畏地直面生命终结,多用于形容壮烈、决绝的牺牲行为。以下从词典释义、语源、用法等角度分层解析:


一、字义溯源与结构解析

  1. 《说文解字》释为"践也",本义为踩踏、脚踏实地㊟。引申为实践、履行(如"循规蹈矩"),进一步衍生出投身、奔赴的主动行为(如"赴汤蹈火")㊟。

  2. 指生命终结,此处强调不可逆转的终极结局㊟。

  3. 复合义

    "蹈"与"死"结合后,字面意为"踏向死亡",凸显主动选择而非被动承受的壮烈感,区别于"就死""临死"等中性表述㊟。


二、权威词典释义

  1. 《汉语大词典》

    定义为:"赴死,就死。多指为正义而献身。" 例证引清·黄宗羲《明夷待访录》:"激昂大义,蹈死不顾。"㊟

  2.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

    释义:"毫不畏惧地面对死亡。" 强调行为主体的主动性与无畏性㊟。

  3.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

    注:"蹈,践行;死,亡也。合指以身赴难。" 侧重实践信念的终极行动㊟。


三、文学经典用例

  1.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予之生也幸,而幸生也何所为?求乎为臣,主辱,臣死有余僇;求乎为子,以父母之遗体行殆,而死有余责。将藏之于心乎?抑将蹈死而不顾乎?"

    →体现士人为节义主动赴死的抉择㊟。

  2. 梁启超《谭嗣同传》

    "各国变法,无不从流血而成…嗣同请自嗣同始。"

    → 谭嗣同拒避追捕,以"我自横刀向天笑"之态践行蹈死精神㊟。


四、语义特征与使用场景


参考资料来源

㊟ 《说文解字》释"蹈"(中华书局影印本)

㊟ 《汉语大词典》"蹈死"条目(上海辞书出版社)

㊟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第3版(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第5版(商务印书馆)

㊟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文天祥全集》,中华书局)

㊟ 梁启超《谭嗣同传》(《饮冰室合集》,中华书局)

㊟ 现代汉语语用研究(《语文研究》期刊论文)

网络扩展解释

“蹈死”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可结合权威来源综合解释如下:

基本释义

蹈死(拼音:dǎo sǐ)指主动赴死或冒死,强调明知危险仍义无反顾地选择面对死亡。例如“激昂大义,蹈死不顾”,体现了为正义或信仰而舍生忘死的精神。


近义词与反义词


用法与用例

  1. 文学语境:常见于描述忠义之士的壮烈行为。如《明史》记载“内外诸臣,或陨首封疆……蹈死如归者尤众”,强调为气节或责任而牺牲。
  2. 成语扩展:与“蹈节死义”相关,指坚守节操、以身殉义(出自《晋书》)。

权威解释来源

此词多用于书面或历史叙述,现代口语中较少使用,但常见于评价历史人物或文学创作。

别人正在浏览...

阿肯人白鹿币榜格变革秉直布土材谞柴烟絺绘穿扮春江大婶调授冻干洞幽察微对打敦喻二十四韵梵梵焚溺斧锧公牍过场行政复议嘉宠交辔诫励接援剧县抗足喇叭裤烂手老财老翁邋遢货料高霖溃满满登登旁邻烹燔墙花柳气触气焰取程如饮醍醐傻眼设府沈悼慎节算略坦白贪声逐色铁军同休喂虎割肉舞弄响动憸邪小青邪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