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民德的意思、民德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民德的解释

(1).民众的道德。《书·君奭》:“公曰:呜呼!君惟乃知民德,亦罔不能厥初,惟其终。”《论语·学而》:“ 曾子 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严复 《<原富>按语》七二:“此谓合众可,谓之民主不可。何则?以其有奴婢故也。又以知民主之制,乃民智最深民德最优时事。”

(2).指有德之人。《楚辞·离骚》:“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 朱熹 集注:“言皇天神明,无所阿私,观民之德,有圣贤者,则置其辅助之力,而立以为君也。”

(3).犹民力。《墨子·节用上》:“圣王为政,其发令兴事,使民用财也,无不加用而为者。是故用财不废,民德不劳,其兴利多矣。”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民德"是汉语中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复合词。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七版)的定义,"民德"包含两层核心含义:一是指民众共同遵守的道德规范,即"人民之德";二是指社会成员应具备的基本品德,即"民之德行"。

在古籍文献中,《论语·学而》最早提出"民德归厚"的伦理主张,强调通过礼教使民众德行趋于淳厚。《汉语大词典》进一步阐释该词具有动态教化意义,既指代百姓的道德现状,也包含引导提升的道德目标。

现代社会学视角下,《社会学大辞典》将"民德"定义为"维系社会秩序的非正式规范",包含公共道德、职业操守、家庭伦理等具体维度,强调其作为社会稳定基石的现实功能。当代语言应用中,"培育新民德""弘扬民德"等表述常见于社会治理语境,体现传统伦理与现代文明的融合特征。

网络扩展解释

“民德”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三方面解析:

一、民众的道德

指社会整体的道德风尚或百姓的品德修养。例如《论语·学而》中曾子提出“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强调通过重视丧祭礼仪来引导民众道德趋向淳厚。严复在《原富》按语中亦将“民德”与社会制度关联,认为民主制度需以“民智最深民德最优”为基础。

二、有德之人

特指具备高尚品德的贤者。如《楚辞·离骚》中“览民德焉错辅”,朱熹注解为“观民之德,有圣贤者则立以为君”,说明古代对德性典范的推崇。

三、民力(引申义)

部分文献中引申为百姓的劳力或社会资源。如《书·君奭》中“君惟乃知民德”的表述,结合上下文可理解为对民众力量的考量。


文学应用示例:宋代林通《九日亭》中“风流令尹江山主,此乐同民德已馨”,此处“民德”融合了道德与民力的双重意涵,体现士大夫对治下民风的期许。

别人正在浏览...

白胶香倍奸宸章抽捐蠢坌词穷鏙然打末稻实登衡彫楹帝虎方棱非异人任丰赀府解附娄富说高厉供呈宫馆狗头狗脑管定鬼界裹糇粮鉴昭计处济活鯨吸静养镌诋句计寇枿流睇马筴毛头毛脑没些巴鼻猛哥丁瞑士脑膜炎拗取拟于不伦浅教杞菊劬劳顾复曲论癯仙壤壤诗林庶弟思眷韬戈偃武天夭鹈梁蹄閒三寻魋顔晚节不终握炭流汤相背小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