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侍读学士的意思、侍读学士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侍读学士的解释

(1).官名。 唐 始设,初属 集贤殿 书院,职在刊缉经籍。后为翰林院学士之一,职在为皇帝及太子讲读经史,备顾问应对。 宋 乐史 《广卓异记·柳公权》:“ 开成 五年,加散骑常侍出,凡三入翰林,为侍读学士。” 清 戴震 《范忠贞传》:“中 顺治 壬辰进士,由翰林院编修擢秘书院侍读学士,迁国史院学士。”《官场现形记》第五八回:“ 沉中堂 一看这告奋勇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侍读学士旗人 绅灵 ,号叫 绅筱庵 的便是。”

(2). 清 代内阁所设,掌收发本章、总稽翻译,不以翰林出身充任。

词语分解

网络扩展解释

侍读学士是中国古代官职,其职责和地位在不同朝代有所演变,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唐代起源

  1. 设立背景:始设于唐开元十三年(725年),初属集贤殿书院,主要负责校勘、整理经籍文献。
  2. 职能:每日为皇帝讲读经史,解答典籍中的疑难问题,并参与政治顾问。

二、宋代发展

  1. 制度完善:北宋咸平二年(999年)正式设立翰林侍读学士,专为皇帝及太子讲解经史,并备咨询。
  2. 品级变化:元丰改制后定为正七品,常由侍从官兼任,不再单独保留“学士”头衔。

三、清代职能转变

  1. 隶属机构:清代内阁下设侍读学士,主要职责转为收发奏章、审核翻译文件,且任职者可不具备翰林院出身。
  2. 地位差异:与唐宋不同,清代侍读学士更偏向文书处理,而非直接参与讲学或决策。

四、其他补充

侍读学士的核心职能随朝代更迭而变化,从唐代的经史讲读、文献整理,到清代的文书管理,反映了古代官僚体系中学术与行政结合的特点。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朝代案例,可参考《广卓异记》《清通志》等史料来源。

网络扩展解释二

侍读学士

《侍读学士》这个词源自古代中国的官制系统,在明清两代,是科举考试中的一个学位级别。侍读学士是指考取了秀才或者举人后,继续进行进一步学习,以备参加进士科举考试的人员。

拆分部首和笔画:侍(人偏旁,4画),读(言部,4画),学(学部,8画),士(士部,3画)。

来源:《侍读学士》一词最早出现在明代的文献中,当时是指为考取进士科举而努力学习的人群。

繁体:侍讀學士

古时候汉字写法:古代汉字写法多有变化,该词在古代也有不同的写法,如“侍读學士”或“侍讀學士”。

例句:他是一位勤奋好学的侍读学士,深受老师和同学的敬佩。

组词:侍从、侍奉、侍卫、读书、学习、学问、学业、学士等。

近义词:学士、学子、学者、士子。

反义词:文盲、不学无术、无知者。

别人正在浏览...

凹面钟百贾邦途变脸变色变谋鳖石毕扈鄙疆储精东兵顿落度身恩牓扼腕长叹法兰西佛画附势趋炎隔厌贯蝨横牀贺瑞龢声驾娘翦落见钱眼红兼天椒泥脚气静德记室激浊扬清硠磕粮糒领牲六衣柳莺花燕麦籽愍怜木解闹市内重外轻铺司乾昧嵰山三麾山高皇帝远山歌呻毕蜃衞水剩山残瞬动邃旨擡粮头白乌外厉内荏王正月侮物下坡路邪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