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十八界的意思、十八界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十八界的解释

梵文的意译。佛教以人的认识为中心,对世界一切现象所作的分类。或说,人的一身即具此十八界。包括能发生认识功能的六根(眼界、耳界、鼻界、舌界、身界、意界),作为认识对象的六境( * 、声界、香界、味界、触界、法界)和由此生起的六识(眼识界、耳识界、鼻识界、舌识界、身识界、意识界)。《俱舍论》卷一:“法种族义是‘界’义……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 吕澂 《中国佛学源流略讲》第三讲:“《放光》译出后,‘事数’比较完备了,如用五藴、十二处、十八界等来说明。”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十八界是佛教哲学的核心概念之一,指构成众生认知与存在基础的十八种要素,源于梵语“aṣṭādaśa dhātavaḥ”。其体系包含“六根”“六尘”“六识”三类,共同构成感知世界的完整框架:

一、六根(感官机能)

指眼、耳、鼻、舌、身、意六种感知器官,为认识活动的主体基础。其中“意根”统领前五根,形成内在认知能力。

二、六尘(感知对象)

对应六根的外境对象,即色(视觉对象)、声、香、味、触、法(概念现象)。此为客观世界的显现层面。

三、六识(认知作用)

根与尘接触产生的六种识别功能: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意识具综合判断能力,统摄前五识。

哲学内涵

十八界系统阐释了佛教“缘起观”:

  1. 认知依存性:识的生起依赖根与尘的和合(如眼识需眼根与色尘)。
  2. 破除我执:通过分解认知要素,揭示“自我”为因缘假合,无独立实体。
  3. 修行依据:《杂阿含经》卷十六以十八界为观照对象,助修行者洞察无常本质。

典籍依据

该理论体系最早见于原始佛教经典《阿含经》,如《杂阿含经》多处详述十八界关系;大乘论典《大智度论》卷四十进一步阐释其空性本质。现代研究可参考中华书局《阿含经校注》及佛光山《佛学大辞典》相关词条。

此概念为理解佛教认识论与修行观的重要基石,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哲学思辨的深层资源。

网络扩展解释

十八界是佛教哲学中的重要概念,用于描述人类感知与认知世界的构成体系。以下为详细解释:

一、基本构成

十八界分为六根(感官能力)、六尘(感知对象)、六识(认知结果)三类,共18种要素:

  1. 六根:即感知器官(内六处)
    • 眼、耳、鼻、舌、身、意(意根指大脑或思维基础)
  2. 六尘:对应的感知对象(外六处)
    • 色(形状颜色)、声、香、味、触(冷热痛痒等)、法(抽象概念)
  3. 六识:根与尘接触产生的认知
    • 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分析判断)

二、运作原理

三、佛教意义

示例:品尝苹果时,舌根接触味尘(酸甜)生舌识,同时法尘(过往记忆)与意根结合,意识判断“这是苹果味”。

四、相关概念

通过十八界的剖析,佛教旨在帮助修行者超越感官局限,证悟真实本性。

别人正在浏览...

北户嘈嘈切切尝鲜朝昼臣术吹镑懵诈獃串了皮淡服董劝二十八星方叔方趾圆颅讽励风鹏戈马公扈古香还辕和表呼呼架挂解放思想居安颣玭乐善好施梁鸿妻寥唳猎渭礼经离堂緑石砚毛嫔闷人渺虑密文内书房内园签呈旗幅其味无穷攘除山岛生拖死拽世局时儁世说新语食茱萸黍饭蜀士颂钟枱灯谈敍跳蚤团防局颓节尉佗乡邨象笏乡礼陷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