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督导劝勉。 清 曾国藩 《箴言书院记》:“要使学者自幼而端所习,随其材之大小,董劝渐摩,徐底于成而已。” 郑观应 《盛世危言·农功》:“招徠垦闢,董劝经营,定何章程,作何布置,决不得假手胥役,生事扰民。”
“董劝”是一个汉语词汇,读音为dǒng quàn,其核心含义为督导劝勉,强调通过监督与引导相结合的方式促进规范行为或职责履行。以下是详细解释:
字义拆解
整体含义
指在管理过程中既进行监督,又加以劝导,以达到规范行为或推动事务发展的目的。
清代用法
应用场景
多用于教育、政务或公共事务管理,强调权威性与引导性并重。
“董劝”是兼具监督与劝导的复合行为,常见于传统文献中的管理或教育场景,现代亦可延伸至组织规范等领域。其核心在于通过权威性与引导性结合,推动目标达成。
董劝是一个典型的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董(花木部)和劝(言字部)。董的拆分部首是艸,笔画是12画;劝的拆分部首是言,笔画是6画。
《董劝》的来源可以追溯到《诗经·秦风·董鉏》中的一首古代诗歌。在古代汉字中,有些字是多音字,而董劝就是其中之一。
董劝的繁体字为「董勸」,除了书写形式不同外,其意思和用法与简体字并无不同。
古时候,汉字的书写形式和现代有所不同。例如,「董劝」在古代的写法为「董勸」,部分字的构造和笔画顺序有所差异,但意思相同。
以下给出一些有关董劝的例句:
一些与董劝相关的词语有:劝告、劝说、规劝等。这些词语虽然在用法和含义上略有不同,但都与董劝有关,表示通过言语劝导他人。
与董劝含义相反的词语有:劝阻、劝退等,表示不同于董劝的劝说行为。这些词语表示通过言辞或行动阻止某人继续做某事。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