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剧贼的意思、剧贼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剧贼的解释

大盗,强悍的贼寇。亦用以贬称势力大的反叛者。《汉书·朱博传》:“县有剧贼及它非常, 博 輒移书以诡责之。”《三国志·魏志·刘放传》“ 权 惧 亮 自疑,深自解説” 裴松之 注引《孙资别传》:“是时, 孙权 、 诸葛亮 号称剧贼,无岁不有军征。”《旧唐书·李晟传》:“ 晟 内无货财,外无转输,以孤军而抗剧贼,而鋭气不衰。”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无上将军》:“人主自称将军,与 明武宗 先后一辙,至与剧贼同号,尤可异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剧贼是汉语中一个具有历史色彩的复合词,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解析:

  1. 基本释义

    据《汉语大词典》释义,“剧贼”指“势力强大或行为猖獗的盗贼”,常用于描述古代文献中危害较大的匪首或叛乱首领。例如《汉书·王尊传》载:“往者南山盗贼阻山横行,剽劫良民,杀奉法吏,道路不通,城门至以警戒,剧贼数辈终不能得。”

  2. 词源与结构分析

    “剧”在古汉语中有“猛烈、严重”之义(《说文解字》释“剧,尤甚也”),引申为规模或程度超出寻常;“贼”原指破坏法度者,后特指盗匪。二者组合后,“剧贼”强调盗贼的强横性与威胁性。

  3. 历史用例与语境

    该词多出现于史书及政论中,如《后汉书·陈忠传》提及“剧贼攻劫,连年不靖”,体现其多用于描述大规模叛乱或难以剿灭的匪患,含官方文书中的贬义色彩。

  4. 现代应用与延伸

    现代汉语中,“剧贼”已罕用,但在历史研究或文学作品中仍作为特定术语出现,例如学者研究明清民间叛乱时,或借该词指代地方武装首领(参见《中国历史大辞典》相关条目)。

网络扩展解释

“剧贼”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势力强大的盗贼或反叛者,具体解释如下:

一、词义解析

  1. 核心含义
    指大盗、强悍的贼寇,也用于贬称势力庞大的反叛者(如起义军、割据势力等)。其特点在于强调“规模大、危害深”,不同于普通盗贼。

  2. 文言用法
    常见于史书和文献中,多带有官方贬斥立场。例如:

    • 《汉书·朱博传》提到“县有剧贼”,指地方上有难以剿灭的贼寇。
    • 《三国志》裴松之注引《孙资别传》,称孙权、诸葛亮为“剧贼”,实为政治敌对方的贬称。

二、相关词汇与用例

三、使用场景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言语境,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需注意其隐含的贬义立场,古代官方常以此词污名化敌对势力。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原文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汉书》《三国志》等典籍,或查看相关词典来源(如、5)。

别人正在浏览...

班治碑本杯茗变故标特别院鼻塞伯婆查扣碜款翠采打擂到得答山大势已去繁音风走福昌俯首就缚脯斮钢盔规报谷士恒沙数画沙聚米简功加塞儿极路鸡鸣壶惊慴禁花九般鸠车军法穅豆浪沫立法龙脑薄荷迷方密学排办陪钱货前作帩头轻步邱山秋衣拳棒禳灾善变特至屯札吐丝自缚婠妠韦经违统温藉污劣显进邪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