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盗,强悍的贼寇。亦用以贬称势力大的反叛者。《汉书·朱博传》:“县有剧贼及它非常, 博 輒移书以诡责之。”《三国志·魏志·刘放传》“ 权 惧 亮 自疑,深自解説” 裴松之 注引《孙资别传》:“是时, 孙权 、 诸葛亮 号称剧贼,无岁不有军征。”《旧唐书·李晟传》:“ 晟 内无货财,外无转输,以孤军而抗剧贼,而鋭气不衰。” 清 王士禛 《池北偶谈·谈异五·无上将军》:“人主自称将军,与 明武宗 先后一辙,至与剧贼同号,尤可异也。”
“剧贼”是一个古代汉语词汇,主要用于形容势力强大的盗贼或反叛者,具体解释如下:
核心含义
指大盗、强悍的贼寇,也用于贬称势力庞大的反叛者(如起义军、割据势力等)。其特点在于强调“规模大、危害深”,不同于普通盗贼。
文言用法
常见于史书和文献中,多带有官方贬斥立场。例如:
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言语境,现代汉语已较少使用。需注意其隐含的贬义立场,古代官方常以此词污名化敌对势力。
如需更详细的历史文献原文或不同语境下的用法,可参考《汉书》《三国志》等典籍,或查看相关词典来源(如、5)。
《剧贼》是一个汉字词组,表示指戏剧中的小偷或做恶作剧捣乱的人。它可以用来形容那些善于在戏剧表演中扮演小偷角色的演员,也可以用来泛指戏剧中的恶棍。
《剧贼》由两个部首组成:剧(剌)部和贼(責)部。
剧部表示与戏剧相关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刀(刂)。
贼部表示与偷窃相关的意思,它的拆分部首是贝(貝)。
《剧贼》总共由11个笔画组成。
《剧贼》这个词来源于中国古代的传统戏剧。在戏剧表演中,经常会有小偷这一角色的出现,他们常常利用巧妙的手法来偷取财物或是捣乱戏剧情节。
《剧贼》的繁体字为「劇賊」。
古时候,汉字《剧贼》的写法并未有太大的变化,仍然是由剧和贼两个部分构成。在古代的书法中,字体可能有所不同,但字形基本保持一致。
1. 他在戏剧中的角色都是一些小人物,有时扮演《剧贼》。
2. 这个小孩总是喜欢捣乱,真是个《剧贼》。
1. 剧种(剌种)
2. 贼眉鼠眼(賊眉鼠眼)
1. 表演偷窃者
2. 戏剧恶棍
正派角色、善良演员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