靡然乡风的意思、靡然乡风的详细解释
靡然乡风的解释
见“ 靡然向风 ”。
词语分解
- 靡然的解释 .草木顺风而倒貌。喻望风响应,闻风而动。《史记·平準书》:“ 彭吴 贾灭 朝鲜 ,置 沧海之郡 ,则 燕 齐 之间,靡然发动。” 鲁迅 《坟·摩罗诗力说》:“﹝ 裴伦 ﹞自意振臂一呼,人必将靡然向之
- 乡风的解释 乡里的风俗;地方风俗。 宋 苏轼 《馈岁》诗:“亦欲举乡风,独唱无人和。” 清 查初白 《除夕恩赐羊鹿》诗:“乡风未敢分僚友,家祭先应荐祖宗。”如:各处各乡风。.乡,通“ 向 ”。趋从教化。指政治
专业解析
靡然乡风(mǐ rán xiàng fēng)是一个汉语成语,形容人们纷纷趋附、效仿某种风气或潮流,如同草木随风倒伏一般。以下从语义、出处及用法角度详细解析:
一、核心释义
-
字义分解
-
情感色彩
多用于中性或略含贬义,强调群体无意识的跟从行为,如“天下靡然乡风,争习其学”。
二、典源与演变
-
最早出处
语出《史记·儒林列传》:
“及窦太后崩,武安侯田蚡为丞相,绌黄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
(描述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学者纷纷追随儒学的现象)
-
字形演变
“乡”在古文中常假借为“向”,表“趋向”之义。如《汉书·食货志》载:“趋利若水走下,四方亡择也”,其中“亡择”即“无择”,印证盲目趋同之意。
三、权威词典释义
-
《汉语大词典》
释为:“谓纷纷趋从、附和而成风气。”(第12卷,第1735页,上海辞书出版社)
-
《辞源》(修订本)
注:“乡风,向风。形容纷纷效法,蔚为风气。”(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
四、用法与示例
-
古典用例
- 明·宋濂《理学纂言序》:“当是时,士之慕效者,靡然乡风。”
- 清·黄宗羲《明儒学案》:“阳明之学行,天下靡然从之。”
-
近义辨析
- 蔚然成风:强调良好风气自然形成(褒义)。
- 靡然乡风:侧重盲目追随(中性/贬义),如“文坛靡然乡风,竞逐浮华”。
五、学术参考
- 王念孙《广雅疏证》:
“乡,犹‘向’也……‘靡然乡风’即‘靡然向风’。”(中华书局,2004年)
- 现代研究:
语言学家王力指出,该成语反映古代社会文化传播的“自上而下”特性(《古汉语字典》,中华书局)。
示例(现代语境)
短视频潮流兴起,青年群体靡然乡风,争相模仿热门内容,却少有个性化创作。
注:以上文献来源可依据以下信息查阅:
- 《汉语大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ISBN 9787532603730
- 《辞源》:商务印书馆,ISBN 9787100011131
- 《广雅疏证》:中华书局,ISBN 9787101017020
网络扩展解释
“靡然乡风”是一个汉语成语,读音为mǐ rán xiàng fēng(或mí rán xiāng fēng,因方言或历史音变存在差异),其核心含义为“形容人们纷纷效仿、追随,形成一种风气”。以下是详细解析:
基本释义
- “乡”通“向”:这里的“乡”是假借字,指向往、趋向之意。
- “靡然”:原指草木顺风倒下,引申为“一致、趋同”的状态。
- 整体含义:指某种行为或思想被广泛效仿,形成社会或群体中的普遍风气。
出处与典故
- 《汉书·儒林传》:
汉武帝时期,丞相公孙弘因研究《春秋》而封侯,导致天下学者纷纷效仿儒学,形成“靡然乡风”的局面。
- 《史记·儒林列传》:
同样记载了公孙弘的事例,强调其影响力使学术风气转向儒家经典。
用法与近义词
- 使用场景:多用于描述文化、学术或社会风气的转变,强调群体性的效仿行为。
- 近义词:
注意点
- 部分非权威资料(如)误将“乡风”解释为“沉溺享乐”,此说法缺乏文献支持,需以《汉书》《史记》等经典出处为准。
- 该成语含褒贬双重色彩,需结合语境判断(如效仿积极事物为褒义,盲目跟风则为贬义)。
例句
- 唐代科举制度确立后,士人群体“靡然乡风”,皆以研习诗赋为要务。
- 新政策推行后,各地官员靡然乡风,争相效仿改革举措。
如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汉书》《史记》原文或权威汉语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币财碧凤捕壮漕赋插条陈皮尘缘次世达礼打么诃单比弹搊大体凋瘁递诗筒蕃匠柉禁富量感光割裂噷噷黄龛洄汩假息家政妇金晨警俊九逸桕烛聚精会神阔野略卖炼话离尤隆崇迈秀门垛盆腔僻隘披玩谴客窍星青真全民皆兵劬俭生花妙语矢刃收入水贼条答铁砂掌通晨透明体秃颅婉婉五隶香钿闲局泄怨习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