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前人的记述。《左传·成公十五年》:“ 子臧 辞曰:前志有之曰:‘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国语·晋语六》:“夫 成子 导前志以佐先君。” 三国 魏 曹植 《学官颂》:“ 由 也务学,名在前志; 宰予 昼寝,粪土作诫;过庭子弟,《诗》《礼》明记。”
(2).往昔的志向。 唐 李白 《颍阳别元丹邱之淮阴》诗:“前志庶不易,远途期所遵。” 唐 许浑 《寄契盈上人》诗:“婚嫁乖前志,功名异夙心。”
(3).前人的志向。《三国志·魏志·管宁传》:“非所以奉遵明训,继成前志也。” 宋 苏辙 《陈述古舍人辞庙文》:“慨然顾瞻,思继前志。”
"前志"一词在汉语词典中的释义包含以下两个核心义项:
一、指前代或前人的记载 《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前人的记述",常指史书或文献中保留的过往记录。例如《左传·僖公二十八年》载:"王命尹氏及王子虎、内史叔兴父策命晋侯为侯伯,赐之大辂之服,戎辂之服,彤弓一,彤矢百,玈弓矢千,秬鬯一卣,虎贲三百人。曰:『王谓叔父,敬服王命,以绥四国,纠逖王慝。』晋侯三辞,从命。曰:『重耳敢再拜稽首,奉扬天子之丕显休命。』受策以出,出入三觐。卫侯闻楚师败,惧,出奔楚,使元咺奉叔武以受盟。癸亥,王子虎盟诸侯于王庭,要言曰:『皆奖王室,无相害也。有渝此盟,明神殛之,俾队其师,无克祚国,及而玄孙,无有老幼。』君子谓是盟也信,谓晋于是役也能以德攻。初,楚子玉自为琼弁玉缨,未之服也。先战,梦河神谓己曰:『畀余,余赐女孟诸之麋。』弗致也。大心与子西使荣黄谏,弗听。荣季曰:『死而利国,犹或为之,况琼玉乎?是粪土也,而可以济师,将何爱焉?』弗听。出,告二子曰:『非神败令尹,令尹其不勤民,实自败也。』既败,王使谓之曰:『大夫若入,其若申、息之老何?』子西、孙伯曰:『得臣将死,二臣止之曰:「君其将以为戮。」』及连谷而死。晋侯闻之而后喜可知也,曰:『莫余毒也已!蒍吕臣实为令尹,奉己而已,不在民矣。』"(来源:《汉语大词典》)
二、指先人的遗志或个人的先前志向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释义为"先人的遗志",如《三国志·魏书·陈思王植传》载:"臣窃感先帝早崩,威王弃世,臣独何人,以堪长久!常恐先朝露,填沟壑,坟土未干,而身名并灭。臣闻骐骥长鸣,则伯乐照其能;卢狗悲号,则韩国知其才。是以效之齐、楚之路,以逞千里之任;试之狡兔之捷,以验搏噬之用。今臣志狗马之微功,窃自惟度,终无伯乐、韩国之举,是以於邑而窃自痛者也。"(来源:《古汉语常用字字典》)《辞源》则补充"前志"可指"从前的志向",如《晋书·儒林传·孔衍》"前志"即为此义。(来源:《辞源》)
“前志”一词在汉语中有多重含义,具体解释如下:
前人的记述
指历史上流传的文献或前人留下的记载。例如《左传·成公十五年》提到“前志有之,圣达节,次守节,下失节”,这里的“前志”即指前代典籍。
往昔的志向
表示个人过去的理想或目标。如唐代许浑《寄契盈上人》诗云:“婚嫁乖前志,功名异夙心”,表达了对早年志向未能实现的感慨。
前人的志向
特指先辈或历史人物的遗志。例如《三国志·魏书·管宁传》记载“非所以奉遵明训,继成前志也”,强调继承先人遗志的重要性。
建议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义,古籍引用可参考《汉典》《左传》等权威文献。
扳价拔用碑榜变辞鼻赤避权参玩参政议政谗言佞语赪鲤趁手辞去大部头电极定当贰豫風風韵韵浮丘伯搞花样跪毯歡爱假合笺探九宫极写蠲免决胜战车钜坊脍截粮店凉室柳宗元詈訾隆遇搂伐镂绘扭捽磅礴漂发皮包铅汞切念秦帝女琼英权发遣任兵柔长三有蓍龟侍夜兽角水室俗儒饕餮之徒天涯擿植索涂五运详考祥瑞仙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