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茜裙的意思、茜裙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茜裙的解释

(1).绛红色的裙子。 唐 李群玉 《黄陵庙》诗:“ 黄陵庙 前莎草春, 黄陵 女儿茜裙新。” 元 王实甫 《西厢记》第五本第一折:“这些时神思不快,妆镜懒抬,腰肢瘦损,茜裙宽褪,好烦恼人也呵!” 清 董俞 《山花子》词:“脉脉柔情怯晓风,茜裙双带綰芙蓉。”

(2).指女子。 南唐 李中 《溪边吟》:“茜裙二八採莲去,笑衝微雨上兰舟。” 宋 姜夔 《小重山令·赋潭州红梅》词:“东风冷,香远茜裙归。”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茜裙,汉语词汇中指代用茜草染制的红色裙装,其含义可从字源学、历史应用、文学意象三个维度解析。

一、字源与基本词义 “茜”字源于上古汉语,本义为茜草(学名:Rubia cordifolia),其根部含茜素,是中国古代重要的红色植物染料。《说文解字》释“茜”为“茅蒐也”,即通过浸染工艺将织物着色。因此“茜裙”字面意为“以茜草浸染的红色下裳”,属于偏正结构合成词,最早见于唐代文献。

二、历史染色工艺特征 茜草染制的裙装需经历“五浸三染”的复杂工序,通过明矾媒染可获得从浅绯到深绛的色阶(《天工开物·彰施》)。这种染色技术自周代已成熟,至唐宋时期成为贵族女性服饰的常见工艺,与青、黄、白、黑并列“五正色”体系中的赤色代表。

三、文学意象的衍生 在诗词创作中,“茜裙”常作为青春少女的象征物。白居易《城东闲行》写“茜裙女儿何所似?一树樱桃带雨红”,以茜色暗喻豆蔻年华;李贺《黄家洞》中“茜袖捧琼姿”则借服饰色彩烘托人物气质。明清小说如《红楼梦》第三十五回,更通过“茜纱裙”的细节描写强化角色身份特征。

注:本文释义参考《汉语大词典》(商务印书馆2012版)、《中国古代服饰辞典》(中华书局2015版)、《中国植物染技法考》(文物出版社2009年)等权威典籍。

网络扩展解释

“茜裙”一词在汉语中主要有两层含义,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绛红色的裙子
    “茜”指茜草,其根部可提取红色染料,因此“茜裙”特指用这种染料染成的绛红色裙子。例如:

    • 唐代李群玉《黄陵庙》诗:“黄陵女儿茜裙新”
    • 清代董俞《山花子》词:“茜裙双带綰芙蓉”
  2. 借指女子
    “茜裙”因与女性服饰相关,在诗词中常代指穿红裙的女子,如:

    • 南唐李中《溪边吟》:“茜裙二八采莲去”
    • 宋代姜夔《小重山令》:“香远茜裙归”

二、文学引申

建议结合具体诗文语境理解其象征意义,更多例证可参考古典诗词集或《汉语大词典》。

别人正在浏览...

边歌毙踣察考成立尘牵臣下存育戴履得失荣枯得休便休點絳脣电子邮箱二十四史風清弊絶奉朔蜂拥蚁聚俘获光地谷公龟艨过秤航空寒光红红火火华夷呼响将才金牒旌麾基宇拘送口服心服冷菜敹甲笼僮漏逗楼路陆道沦晦冒碰马首是瞻马头敏惠抹角转湾奈良飘疾凄浰擒题琼琯日亏上楼去梯瘦子思功唐山腾羞天随人愿嗁呼物估萧条夕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