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论语·宪问》:“ 桓公 九合诸侯,不以兵车, 管仲 之力也…… 管仲 相 桓公 ,霸诸侯,一匡天下,民到于今受其赐。”后以“匡合”谓纠合力量,匡定天下。 汉 王褒 《圣主得贤臣颂》:“ 齐桓 设庭燎之礼,故有匡合之功。” 晋 陆机 《五等诸侯论》:“岂世乏曩时之臣,士无匡合之志歟?”《北齐书·文宣帝纪》:“逮光统前绪,持衡匡合,华戎混一,风海调夷。”《资治通鉴·陈宣帝太建十二年》:“ 司马消难 、 王谦 ,常人之下者,非有匡合之才。”
“匡合”是一个源自古代汉语的词汇,其含义与历史典故密切相关,以下是综合多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基本含义 “匡合”指通过纠合力量、匡正天下,最终实现统一或和谐的状态。该词源于《论语·宪问》中齐桓公与管仲的故事,强调以非武力手段联合诸侯、安定天下。
二、典故来源
三、延伸用法
四、相关成语 “匡合之功”专指治理国家的重大功劳,如王褒《圣主得贤臣颂》中“齐桓设庭燎之礼,故有匡合之功”。
该词多用于历史文献或文学语境,核心内涵是通过智慧与协作实现统一,而非依赖武力。如需更完整的古籍例句,可参考《汉典》或《晋书》相关条目。
匡合(kuāng hé)是一个汉字词语,由两个部分组成——匡和合。它的部首是匚和米,共有15个笔画。
匡合一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蕩之什·匡》中。在古代文献中,匡合常被用来描述神通广大或救助他人的行为。
在繁体字中,匡合的写法保持不变。
在古代汉字中,匡合的写法略有不同。合在旧字典中以丷代替,匡则以巠代替。这种写法与现代的写法相比,更加繁琐。
1. 他经常匡合朋友们的困境,给予他们帮助和支持。
2. 这个组织的宗旨是匡合正义,推动社会的进步。
1. 匡扶:帮助、支持他人。
2. 合作:共同努力、进行合作。
3. 匡正:纠正、恢复正常状态。
1. 帮助:协助、扶持。
2. 救助:拯救、援救。
1. 破坏:破坏、损害。
2. 违背:背离、违反。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