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官署。《后汉书·蔡邕传》:“今灾眚之发,不于它所,远则门垣,近在寺署,其为监戒,可谓至切。” 晋 潘岳 《西征赋》:“街里萧条,邑居散逸,营宇寺署,肆廛管库,蕞芮於城隅者,百不处一。”
“寺署”是古代汉语中对官署的统称,具体释义如下:
词义解析:
古籍例证:
扩展说明: 需注意“寺”的语义演变——汉代后逐渐与佛教场所关联,但在“寺署”一词中仍保留原始官署含义,与宗教无关。类似用法还包括“寺省”(中央行政机构合称)、“寺卿”(九卿官职)等。
若需查阅完整古籍原文或更多历史用例,可参考《后汉书》《西征赋》等文献来源。
《寺署》是一个汉字词语,指的是管理寺庙事务的机构或官署。在古代,寺庙是重要的宗教场所和文化中心,因此需要有专门的机构来管理。寺署即是这样的机构,负责管理寺庙的事务、维护寺庙的秩序。
《寺署》这个词由两个部首组成,左侧是“寺”部,右侧是“署”部。其中,“寺”部的部首是“宀”,表示与宫殿、宗教场所相关;而“署”部的部首是“罒”,表示与书籍、文书相关。
《寺署》的总笔画数为16画,其中“寺”部有6画,“署”部有10画。
《寺署》这个词最早出现在古代汉语中,其来源可以追溯到两个字:分别是“寺”和“署”。其中,“寺”表示寺庙,是宗教场所;“署”表示官署,是管理单位。两个字合在一起,表示管理寺庙事务的机构。
在繁体字中,寺署保持相同的写法,没有变化。
古代汉字写法有时与现代略有不同。在古时候,寺署的写法可能会稍有差异。例如,“寺”字的“宀”部分会写得更加简化,弯曲的线条数量可能较少。而“署”字的“罒”部分也可能会有细微的变化,但整体结构仍然清晰可辨。
虽然古代汉字的写法与现代有所不同,但其意义和用法仍然相同。
1. 寺署负责管理寺庙的日常事务。
2. 他被任命为寺署的负责人,主管所有寺庙的事务。
3. 寺署内的文书凌乱不堪,急需整顿。
组词:寺庙、官署、管理、事务。
近义词:庙宇、宗庙、宗教。这些词都与寺庙或宗教场所有关。
反义词:无。
班点半路出家北林便装波旬布徧惨忉孱细春茶醇甿楚囚相对慈渥大匠运斤宕丽大约调曲幡花烦恼贼番手風雨表佛场赋比兴副産物高悬宏恉秽浊火虞加里曼丹交诟葪柏金棺近天勼合九旻枯枝败叶癞头乐调乐乐酡酡撩清六天窿笃满清末造谩忆明离谟猷男宠南京临时参议院宁所千伶百俐器盈啓知渠搜松网俗主湍险畏服诬绐响石小衫夏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