耽书的意思、耽书的详细解释
耽书的解释
酷嗜书籍。 唐 皇甫冉 《送韦山人归所居锺山》诗:“服药颜虽驻,耽书癖已成。” 唐 秦韬玉 《采茶歌》:“耽书病酒两多情,坐对 闽 甌 睡先足。” 金 元好问 《杨焕然生子》诗之三:“半生辛苦坐耽书,我笑先生老更迂。”
词语分解
- 耽的解释 耽 ā 沉溺,入迷:耽乐。 迟延:耽误。耽搁。 笔画数:; 部首:耳; 笔顺编号:
- 书的解释 书 (書) ū 成本的著作:书籍。书刊。书稿。书香。书卷气(指在说话、作文、写字、画画等方面表现出来的读书人的风格)。书生气(指读书人脱离实际的习气)。 信:书信。书札。书简。书函。 文件:证书。说明
网络扩展解释
“耽书”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可从以下角度综合解析:
一、基本释义
“耽书”由“耽”(沉迷、迷恋)和“书”(书籍)组成,字面意为沉迷于读书。具体指对书籍的酷嗜达到废寝忘食的程度,甚至因此忽视其他事务。例如唐代皇甫冉诗句“服药颜虽驻,耽书癖已成”便描述了这种状态。
二、语义演变
-
褒义用法
古人崇尚读书,常将“耽书”视为积极行为。如《晋书》记载皇甫谧因沉迷典籍被称为“书淫”,成为赞誉人好学的典故。
-
隐含批评
该词也暗含过度沉迷的负面色彩,如金代元好问诗句“半生辛苦坐耽书”暗示因读书耽误生活。现代语境中,多用于提醒平衡读书与生活的关系。
三、文化关联
- 诗词引用:唐代秦韬玉“耽书病酒两多情”、郎士元“耽书癖已成”等诗句,均以“耽书”表现文人雅士对书籍的痴迷。
- 近义词:书淫、书痴(均含褒贬双重性)。
四、使用建议
在当代语境中,需根据情景判断语义倾向:若强调专注治学,可作褒义;若需警示过度沉迷,则侧重其负面影响。例如:“他耽书成癖,连饭都忘了吃”含委婉批评之意。
提示:以上解释综合了《晋书》、唐诗及近现代词典释义,完整典故可参考《晋书·皇甫谧传》。
网络扩展解释二
《耽书》这个词是指对书籍或阅读的热爱和沉迷。它由两个部首组成,左边是耳,右边是页,为“耳页”组成。它的拼音是dān shū。
《耽书》一词最初出现在中国古代文献中,可以追溯到唐朝。它在古代汉字的写法中,通常以繁体字呈现。繁体字是传承于古代文字形体的一种书写形式,与简体字不同,笔画更为复杂。对于《耽书》来说,在繁体字中会加上一些额外的笔画。
古代写作《耽书》的方式也有所不同。在汉字的古时候写法中,字形和结构与现代有所不同。但是,《耽书》并没有特殊的古代写法,与现代写法相同。
以下是《耽书》的一些例句:
1. 他整天沉迷在耽书之中,几乎忘记了时间。
2. 他的房间里堆满了各种各样的耽书。
一些与《耽书》相关的组词包括:耽溺(指过于迷恋某事而难以自拔)、耽迟(指拖延时间)、耽涉(指沉迷其中而耽误了其他事情)。
《耽书》的近义词包括:沉迷书海、喜欢读书、酷爱阅读。
《耽书》的反义词可以是:厌倦读书、对书籍无兴趣、不喜欢阅读。
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别人正在浏览...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