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ucational inspector] 督学
(1). 周 制,天子亲临国学行春秋祭奠及养老之礼,称“视学”。《礼记·文王世子》:“天子视学。” 孔颖达 疏:“天子视学,必遂养老之法则,养老既毕,乃命诸侯羣吏令养老之事。天子视学者,谓仲春合舞,季春合乐,仲秋合声。於此之时,天子亲往视学也。”
(2).天子亲往或派有司到国学对学子进行考试。《礼记·学记》:“未卜禘,不视学。” 孔颖达 疏:“视学谓考试学者经业。或君亲往,或使有司为之,非天子大礼也。”《新唐书·礼乐志四》:“天子有时而行之者,曰封禪、巡狩、视学、耕籍、拜陵。”后泛指官员考察学政。 清 陈康祺 《郎潜纪闻》卷一:“余近观公同乡 冯桂芬 所为公墓誌铭,称公视学 云南 ,革新生红案银。” 清 乔崇修 《挽方石川》诗:“迨君入 西川 ,视学三岁周;自兹音尘隔,合併嗟无由。”
(3).学官名。1906年( 清 光绪 三十二年)学部奏定各省提学使司设省视学六人,承提学使之命,巡视各府、厅、州、县学务。各级劝学所亦各设视学一人。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及地方教育行政机关仍设视学。国6*民6*党统治时期改为督学。 郭沫若 《反正前后》第一篇一:“我们起初以为怕是甚么省视学或者委员来了。” 沙汀 《在其香居茶馆里》:“因为他形容得太恶俗了, 俞视学 插嘴道:‘少造点口孽呵!有道理讲得清的。’”
关注词典网微信公众号:词典网,回复:视学汉语 快速查询。
“视学”一词在不同历史时期和语境中有多重含义,主要可归纳为以下三方面:
周代天子亲临国学
指周朝时,天子在春秋两季亲临国学(如太学)主持祭奠先圣先师、举行养老礼仪的活动。如《礼记·文王世子》记载:“天子视学,大昕鼓徵,所以警众也。”
学业考察制度
天子或官员定期到国学考核学子学业,如《礼记·学记》提到“未卜禘,不视学”,即通过考试评估学生经学水平。唐代后扩展为地方官员对教育的常规督查。
现代语境中,“视学”在特定领域(如医学、生物学)衍生出体视学概念,指通过立体成像技术研究微观结构的方法,但此用法与古代含义无直接关联。
以上内容综合了《礼记》等古籍记载及汉典权威释义,若需进一步考证,可查阅《礼记》原文或教育制度史相关研究。
《视学》是一个汉语词汇,由两个部分组成:“视”和“学”。
在《视学》这个词中,部首是“见”,是古代汉字中的一个部首,表示与视觉相关的意思。在《视学》中,“见”部的笔画数量是4画。
另外一个部分就是“学”,是一个常见的部首,表示与学习、知识相关。在《视学》中,“学”部的笔画数量是8画。
《视学》一词来源于汉语中的两个词汇,即“视”和“学”。其中,“视”是指通过眼睛看到事物的活动,而“学”则表示通过学习获得知识和理解。结合起来,“视学”指的是通过视觉和学习来研究事物的学科。
《视学》的繁体字是“視學”。
在古代汉字写法中,可能会有一些变体写法。例如,《视学》可以写作“視學”(繁体)或者“見學”(异体字)。
1. 这本书是视学领域的经典著作,深入探讨了视觉和学习的关系。
2. 他对于视学的研究做出了重要贡献,推动了该领域的发展。
视觉、观视、视线、视野、学习、学问、学科、学者
视野、视觉学、视力学、视觉研究
听觉、嗅觉、触觉、味觉、直觉
安上安舒白发郎官倍讽草鄙操权尺蠖求伸传命丛委吊客二娥烦聒飞宇凫臾感恩节革船鼓膜聒聒叫含嚬华贵会理火踏子检访讲是説非剿截迦旃邻提界面解破犄角之势酒垆局方开冻狼种雷芽连根烂鳞眴柳拐子名声过实莫为已甚脑合牛山木乾果气急败丧秋伏佉路瑟吒傻虎虎适口松飙稣活贴承同僚踠辔挽讬违期文奁五易香檀小弱邪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