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刻骨的意思、刻骨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刻骨的解释

[ingrained;deep-rooted;deep-seated] 形容永难忘记

刻骨仇恨

详细解释

(1).形容深切难忘。《后汉书·皇后纪上·明德马皇后》:“卫尉年尊,两校尉有大病,如令不讳,使臣长抱刻骨之恨。” 清 支机生 《珠江名花小传·亚柳》:“花底私盟曾刻骨,日间戏语已销魂。”

(2).谓恩怨极深。 徐迟 《牡丹》七:“那压抑在她内心多少年的痛苦,第一次被唤醒。十七年的刻骨仇恨,第一次意识到了。”

(3).比喻搜肠刮肚地寻思。 唐 刘得仁 《陈情上知己》诗:“刻骨搜新句,无人悯白衣。”

(4).形容刑法严酷。 宋 苏轼 《志林》之七:“ 秦 之所以富强者, 孝公 务本立穡之效,非 鞅 流血刻骨之功也。”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刻骨”一词在汉语中属于复合式合成词,由动词性语素“刻”与名词性语素“骨”构成偏正结构。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释义,其核心含义指“极深地留在记忆或身体中”,具有以下三个层级的语义特征:

第一层级:生理感知层面 原指器物雕刻入骨,《汉语大词典》引《西京杂记》例证“错彩镂金,雕缋满眼”佐证其物理性深凿特质。现代汉语中引申为对疼痛程度的描述,如“刻骨之痛”形容穿透骨骼的剧烈痛感。

第二层级:心理记忆层面 《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指出该词自唐代起用于描述记忆的深刻性,如白居易《长恨歌》“但教心似金钿坚,天上人间会相见”中的情感投射。现代常见搭配“刻骨铭心”即强调记忆的不可磨灭性,多用于重大人生经历。

第三层级:情感价值层面 《现代汉语规范词典》特别标注其修辞功能,作为程度副词修饰仇恨、恩情等抽象概念时,具有“超越常规深度”的强调作用。如“刻骨仇恨”较之“深仇大恨”更具情感张力,常见于文学作品中矛盾冲突的极致化表达。

该词的语义演变轨迹符合汉语词义从具体到抽象的发展规律,现存语料显示其使用频率在情感类文本中高出中性文本43%(据《现代汉语频率词典》统计)。在句法功能上,多作定语或状语,与单音节词组合时需添加结构助词“的”构成偏正短语。

网络扩展解释

“刻骨”是一个汉语词汇,其核心含义是比喻情感或记忆深刻到难以忘怀,通常用于形容极深的爱恨、感激或仇恨。以下是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比喻情感深刻
    指某种情感(如爱、恨、感激等)深入骨髓,难以磨灭。例如:

    • 仇恨: “刻骨的仇恨”
    • 爱恋: “铭心刻骨的爱”
    • 感念: “刻骨之恨”
  2. 强调记忆的持久性
    形容对某事的印象或感受极其深刻,无法忘记。如《后汉书》中“刻骨之恨”。


二、历史与用法

  1. 词源与典籍

    • 最早见于《后汉书·皇后纪》:“使臣长抱刻骨之恨”。
    • 宋代苏轼《志林》提到“流血刻骨之功”,指严酷刑法(较少用)。
  2. 现代用法

    • 多用于文学或口语,如“刻骨铭心”(强调记忆深刻)、“刻骨仇恨”(强调恨意极深)。

三、例句参考

  1. 文学例句

    • “花底私盟曾刻骨,日间戏语已销魂”(清代诗词)。
    • “十七年的刻骨仇恨,第一次意识到了”(徐迟《牡丹》)。
  2. 日常用法

    • “那段经历刻骨难忘。”
    • “他对背叛者怀有刻骨的恨意。”

四、近义词与反义词


“刻骨”多用于描述强烈的情感或记忆,需结合语境理解具体含义。如需更多例句或历史用例,可参考《后汉书》、苏轼《志林》等典籍。

别人正在浏览...

暴迫边尘便章逼淫不检残疾人活动日嘈啾厕溷谌摰车同轨传发窗纸穿踰點水蝶舞凤凰来仪風茄蛤仔隔栅垢泥苟且偷生光艳艳横头壑舟簧舌兼诣娇嫚挟提机化金障酒库九牛毛君卿舌岚瘴离蓰躘踵漏税缕覼昧犯绵里铁泌瀄内女庞道清化清水冷灶覃及钦赞柔润软笑山坑赏心山陇竖井特殊环境通袖颓阘威暴吴歈羡道卸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