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犹名利。 南朝 宋 鲍照 《咏史》:“五都矜财雄,三川养声利。” 唐 韩愈 《送区册序》:“与之翳嘉林,坐石磯,投竿而渔,陶然以乐,若能遗外声利,而不厌乎贫贱也。” 元 辛文房 《唐才子传·张諲》:“ 諲 , 永嘉 人,初隐 少室 下,闭门修肄,志甚勤苦,不及声利。” 清 薛福成 《送吴南屏游庐山序》:“ 巴陵 吴南屏 先生以邃学鸿文,遗外声利,家居有年。”
“声利”是一个汉语词汇,其含义和用法在不同语境中有所延伸,以下是综合多个来源的详细解释:
“声利”指名利,即名声与利益,常用来描述对世俗名望和物质利益的追求。这一概念在古典文献中多含贬义,强调过度追逐名利而忽视道德或精神追求。
在当代语境中,“声利”可扩展为“为个人利益不择手段”的行为,常用于批评功利主义倾向。例如:“某些人追逐声利,罔顾社会责任。”
如需进一步了解具体文献中的用例,可参考《咏史》《送区册序》等原文(来源:、6)。
声利是一个汉字词语,表示名声和利益。它由“声”和“利”两个字组成。
声利的“声”字属于“耳”部首,表示与耳朵相关的概念;“利”字属于“刀”部首,表示与刀或利益相关的概念。声利总共有11个笔画。
声利这个词最早出现在《诗经·大雅·文王》中,意味着良好的名声和物质利益。
声利的繁体字为“聲利”。
在古代,声利的写法有所不同。例如,声字的古代写法可以是“呈”,而利字的古代写法可以是“离”。这些写法在现代已经不再使用。
1. 他追求名声和利益,因此不择手段。
2. 她很清楚,即使是有名声和利益,也不能违背自己的原则。
声达、声誉、名利、名声、利市等。
名利、声望、威望、利益。
清名、清白、无名、无利。
【别人正在浏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