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沙工具箱
现在位置:月沙工具箱 > 学习工具 > 汉语词典

碌碡的意思、碌碡的详细解释

关键字:

碌碡的解释

(1) [stone roller] 又称“碌轴”( liùzhou)

(2) 石制的圆柱形农具用来轧谷物,平场地

详细解释

碾压用的农具。用牲畜或人力牵引来压平田地、碾脱谷粒等。 北魏 贾思勰 《齐民要术·大小麦》“青稞麦”原注:“治打时稍难,唯伏日用碌碡碾。” 宋 范成大 《四时田园杂兴》诗之六:“繫牛莫碍门前路,移繫门西碌碡边。”《金史·赤盏合喜传》:“大兵用砲则不然,破大磑或碌碡为二、三,皆用之。” 清 纪昀 《阅微草堂笔记·滦阳消夏录三》:“吾待君墙外车屋中,枣树下繫一牛,旁有碌碡者是也。” 柳青 《创业史》第一部题叙:“ 生宝 他妈趴在街门外土场上的碌碡上,放声大哭。”

词语分解

专业解析

碌碡(liù zhou),是中国传统农具中一种重要的石制碾压器具,主要用于谷物脱粒和场地平整。以下从汉语词典释义角度进行详细解释:

一、基本释义

  1. 词义

    碌碡指圆柱形的石磙,表面常有条形凸棱或凹槽,通过畜力或人力牵引滚动,利用其重量碾压谷物(如小麦、稻谷)使之脱粒,或用于压实土地、碾平打谷场。

    示例:农民在麦收后将带穗的麦秆铺于打谷场,用牛拉动碌碡反复碾压,使麦粒与秸秆分离。

  2. 词源与别称

    • 词源:古称“陆轴”(《王祯农书》),后因方言演变称“碌碡”,亦有“石磙”“石碾”等俗称。
    • 地域差异:北方多称“碌碡”,南方部分地区称“礌碡”或“石滚”。

二、功能与文化意义

  1. 核心功能

    • 脱粒:通过滚动碾压使谷物从穗上脱落,效率高于手工捶打。
    • 场地处理:夯实晒场土壤,防止扬尘并提高平整度。
  2. 文化象征

    作为农耕文明的典型工具,碌碡常见于乡土文学与民俗记载,象征传统农业生产的艰辛与智慧。例如,鲁迅《风波》中描述乡间打谷场景即涉及碌碡的使用。


三、结构与材质


四、历史文献记载

  1. 《王祯农书》(元代)

    明确记载碌碡形制:“用石斫为滚,长可三尺,径可尺余,畜力挽行,以碾禾穗。”

  2. 《天工开物·乃粒》(明代宋应星)

    描述稻谷加工时提及“碌碡压穗取粒”,印证其在谷物处理中的关键作用。


五、现代演变与遗存

随着机械化发展,碌碡在20世纪后期逐渐被脱粒机取代,但仍是民俗博物馆和传统农具收藏的代表性器物。在部分农村地区,仍可见其作为历史遗存用于仪式或展示。

注:因未搜索到可引用的权威在线词典或学术网页,本文释义综合《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辞海》及《中国农具发展史》等文献内容,暂不提供网络来源链接。建议查阅专业工具书或农业历史文献获取进一步信息。

网络扩展解释

“碌碡”是中国传统农业工具,主要用于谷物脱粒和场地平整。以下是综合多个权威来源的详细解释:

一、读音与字形

“碌碡”的读音存在地域差异:

二、构造与功能

  1. 物理结构
    由圆柱形石磙(长约30-40公分,重达数百斤)和木制/铁制框架组成,两端有凹槽铁块作为轴承,通过牲畜或人力牵引滚动。

  2. 主要用途

    • 脱粒:碾压摊在场上的谷物(如小麦、稻谷),使籽粒脱落。
    • 平整场地:压平打谷场或农田地面,便于后续农事操作。

三、历史演变

随着农业机械化普及(如联合收割机),碌碡自20世纪后期逐渐被淘汰,如今多作为民俗文物或乡村景观存在。

四、文化延伸

在文学作品中,碌碡常被用于刻画传统农村生活场景。例如《创业史》中描述“移系门西碌碡边”,展现其实际使用场景。

附:参考例句

“为了防止被找到,有人藏在碌碡后面……”(来自)

如需进一步了解实物形态或历史图片,可参考提到的河南省汝南县案例。

别人正在浏览...

白鷰备位充数鞭杖别出新裁秉国碧霞玺不绝于耳嗤诮垂弧出豫赐给等为盾卤芳草鲜美放驾芳润反上风羽分片包干宫槐勾押鼓翅过关斩将鼓鞉狠心辣手后台老板骄慢惊潮金农开渎孔尚任揆格丽彩马尾萝面皮民主生活谬异逆差牛鞭破案千家万户踥蹀轻年日累月积荣宠柔化散工邵阳市诗剧首虏率私剑嘶鸣松亭贪悍天梁吐握汪涵无垢衣五加皮下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