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what happened afterwards]∶后来发生的事情(多见于章回小说)
此是后事,暂且不表
(2) [funeral affairs]∶丧事
三天办完后事
(3) [sth. after dead]∶生前未尽之事
老头子感到健康状况一年不如一年,已经着手安排后事
(1).后来的事。《左传·昭公三十二年》:“天子实云,虽有后事, 晋 勿与知可也。” 唐 白居易 《自江陵之徐州路上寄兄弟》诗:“家贫忧后事,日短念前程。”《红楼梦》第三二回:“后事如何,下回分解。”
(2).身后之事。《三国志·魏志·明帝纪》:“吾疾甚,以后事属君,君其与 爽 辅少子。” 唐 薛用弱 《集异记·李纳》:“ 纳 遂授以后事,言毕而卒。” 清 和邦额 《夜谭随录·某太医》:“医醒而大病,自知不起,乃以其语告妻,嘱托后事。”
(3).《礼记·丧服小记》:“父母之丧偕,先葬者不虞祔,待后事,其葬服斩衰。” 孔颖达 疏:“后事,谓葬父也。”后泛指丧葬事宜。 宋 欧阳修 《梅圣俞墓志铭》:“ 圣俞 卒,於是贤士大夫又走弔哭如前日益多,而其尤亲且旧者,相与聚而谋其后事。”《醒世恒言·薛录事鱼服证仙》:“夫人一边啼哭,一边教人禀知三位同僚,要办理后事。” 巴金 《家》三二:“大表哥,现在也不是哭的时候,应该赶快给 梅姐 办后事才对。”
(4).后方事宜。《晋书·山涛传》:“ 钟会 作乱於 蜀 , 文帝 将西征。时 魏 氏诸王公并在 鄴 ,帝谓 涛 曰:‘西偏吾自了之,后事深以委卿。’”《北齐书·赵郡王琛传》:“ 高祖 将谋内讨,以 晋阳 根本,召 琛 留掌后事。” 唐 韩愈 《唐故河东节度观察使荥阳郑公神道碑文》:“ 樊僕射 泽 以 襄阳 兵战 淮西 ,公以参谋留府,能任后事。”
“后事”是一个多义词,其含义需根据语境具体分析,主要包含以下解释:
人死后的事务
指与丧葬、遗产分配等相关的身后事宜,如“料理后事”。这一用法常见于日常对话或文学作品中,例如《三国志》中记载“吾疾甚,以后事属君”。
事情结束后的处理
引申为某项任务或事件完成后的收尾工作,例如“工作后事需总结清理”。
后来的事
多用于章回小说或历史文献,表示后续发展。如《红楼梦》中“后事如何,下回分解”。
后方事宜
古代特指战争中的后方事务,如《左传》记载“虽有后事,晋勿与知可也”。
总结来看,“后事”的核心含义围绕“身后事务”展开,但在不同语境下可扩展为后续事件或收尾工作。若需更完整的历史用例,可参考《左传》《三国志》等文献来源。
“后事”是一个汉语词汇,用来指代一个人去世后所需要处理的一系列事务,例如丧礼、丧葬、遗产处理等。也可以泛指去世之后的一些事情。
根据现行汉字字典,将“后事”拆分为“吅”和“又”。其中,“吅”是“口”的变体,象征人的嘴巴,表示发音;“又”则代表手,表示动作。所以,拆分成的两个部首分别代表了“说话”和“动作”。
根据笔画计算,拆分成了6画。“吅”为3画,“又”为3画。
“后事”一词的来源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在古代封建社会,处理丧事是一个重要的仪式,它涉及到家族的声誉和祖先的冥福。因此,后来形成了“后事”的概念,用于指代这一系列的丧事处理。
“后事”的繁体字为「後事」。
古代汉字书写形式与现代有所不同。根据古籍记载,在古代,“后事”的写法与现代有所差异。具体而言,古时候的写法是「後事」。
1. 爷爷去世后,我全家忙着处理爷爷的后事。
2. 她在丈夫突然去世后独自处理了所有后事。
后事的相关词汇有:丧事、丧礼、丧葬、遗产、遗嘱、悼念等。
后事的近义词包括:丧事、丧葬、殡葬。
后事的反义词是:前事,指代发生在某件事情之前的事务。
【别人正在浏览】